一蹶不振的拼音、解释、组词
一蹶不振的简介:
蹶:栽跟头;振:振作。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蹶,跌倒。振,奋起。「一蹶不振」指跌倒了就不能再奋起。语本汉.刘向《说苑.卷一六.谈丛》。后用「一蹶不振」比喻一遭受挫败,就再也不能振作起来。
2. 汉.刘向《说苑.卷一六.谈丛》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天地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一噎1>之故,绝2>谷不食;一蹶3>之故,却足4>不行。心如天地者明,行如绳墨者章。 〔注解〕 (1) 噎:音|ㄝ,食物塞住咽喉,气透不过来。 (2) 绝:拒绝。 (3) 蹶:音ㄐㄩㄝˊ,颠仆、跌倒。 (4) 却足:畏缩不敢再跨出脚步。却,退后。
3. 西汉刘向所撰《说苑》一书,记录轶闻琐事,杂以议论,以儒家思想为指归,阐明国家兴亡、政治得失之理,以为后世鉴戒。〈谈丛〉这篇是各家名言汇编,其中「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本于《淮南子.修务》:「今以为学者之有过而非学者,则是以一饱之故,绝谷不食;以一蹪之难,辍足不行。惑也。」大意是:现在因为有的学者有过错就诋毁所有的学者,不再学习,就像一旦被饭噎到,便不再吃饭,跌了一跤,就畏缩不敢再向前走。这未免太糊涂了。后来「一蹶不振」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一遭受挫败,就再也不能振作起来。
1. 跌了一跤就再也站不起来。后比喻遭受挫折或失败后,无法再振作恢复。语本汉.刘向《说苑.卷十六.谈丛》。【例】失败后要勇敢的站起来,千万不可一蹶不振。
1. 跌了一跤就不敢再走路。语本汉.刘向《说苑.卷一六.谈丛》:「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后比喻遭受挫折或失败后,无法再振作恢复。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四.汉宣帝》:「惮数岁之劳,遽期事之速效,一蹶不振,数十年兵连祸结而不可解。」
《一蹶不振》是一个成语,出自于《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意思是形容遭受一次挫败之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这里的“蹶”指的是跌倒、失败或遭遇挫折,“不振”则表示无法恢复原状或者变得更为消沉。
详细解释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或是事物在遇到重大打击后,失去了原有的信心和活力,从而难以再有起色。它强调的是从一次挫败中未能迅速调整心态与状态,反而陷入了长期的消极情绪或低迷状态之中。
造句
- 小明因为这次考试的失败而一蹶不振,他整日沉浸在沮丧的情绪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 尽管这次比赛输了,我们队伍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更加团结一致,为了下一次胜利努力训练。
- 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他的心情一度低落,但最终还是决定一蹶不振,重新站起来寻找新的机会。
- 他原本是个积极向上的年轻人,但由于家庭变故的影响,变得一蹶不振,对未来失去了希望。
- 经历了公司的破产后,许多员工都感到非常沮丧和迷茫,有些人甚至开始了一蹶不振的生活态度,不再为未来做任何打算。
这些句子通过不同的场景表达了成语“一蹶不振”的含义,展现了在遭遇失败或打击后人们可能产生的不同反应及心态变化。
分词解释
yī
1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2 纯;专:专~。~心~意。3 全;满:~生。~地水。4 相同:~样。颜色不~。5 另外的:蟋蟀~名促织。6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7 乃;竞:~至于此。8 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9 或者:~胜~负。10 初次:~见如故。11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zhèn
1 搬动,挥动:~动。~荡。~幅。~臂。~聋发聩(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2 奋起,兴起:~奋。~作。~兴(xīng )。~~有辞。3 古同“赈”,救济。4 古同“震”,威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