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支佛的拼音、解释、组词
辟支佛的简介:
pì zhī fó
1.佛教语。梵语辟支迦佛陀的略称。三乘中的中乘圣者。因其观十二因缘法而得道﹐故亦意译为"缘觉"﹔因其身出无佛之世﹐潜修独悟﹐又意译为"独觉"。
1.佛教语。梵语辟支迦佛陀的略称。三乘中的中乘圣者。因其观十二因缘法而得道﹐故亦意译为"缘觉"﹔因其身出无佛之世﹐潜修独悟﹐又意译为"独觉"。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佛教用语。梵语pratyeka-buddha的音译,意译作独觉或缘觉。佛教修行者所证得的一种果位。这种果位是阿罗汉中的一类。由于辟支佛在他证悟的这一世,不是从佛陀或他人那里听闻佛法而修行成就,以自力了悟缘起,证涅槃。《瑜伽论记.卷八上》:「若依《智论》十六卷云:『辟支佛有两种义:一名独觉,二名因缘觉。』」也作「独觉」、「缘觉」。
《辟支佛》,这个词源自中国佛教,是梵文“Pratyekabuddha”的音译。在佛教中,“辟支佛”特指那些不依赖于释迦牟尼佛或其他大乘教法,而是通过自己修行悟道而证得佛果的人。这些佛被称为独觉佛或缘觉佛。
详细解释
- 名称由来:从音译的本意来看,“辟支”可以理解为“分枝”的意思,“佛”指觉悟者。“辟支佛”即是指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如风吹草动、花开花落等自然规律而领悟宇宙真理的人。
- 修道特点:与大乘佛教强调的大悲心及普渡众生的理念不同,辟支佛更倾向于个人的悟道。他们通常生活于深山幽谷之中,远离人群和世俗干扰,独自修行,最终获得解脱。
- 觉悟过程:辟支佛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因果法则等现象来启发对生命的理解,并最终实现自觉自悟的涅槃。
造句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辟支佛”常被用来比喻那些不依赖他人指点,而是凭借自身智慧与努力获得成就的人。
- 比如说,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些隐居山林、潜心钻研学问而最终成为著名学者或思想家的人物,可以被视为“辟支佛”的化身。
- 一位独自修行多年后,在深山中突然领悟人生真谛的僧人,或许就可以被形容为一个“辟支佛”。
- 在现代社会里,一些通过自学成才、在某个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人,也可用此词来形容他们独立悟道的过程和精神状态。
-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那些能够摆脱外界喧嚣干扰,在内心世界中探索真理并找到自我救赎之人,都可以被称为“辟支佛”。
以上是对《辟支佛》的解释以及五个相关的造句。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辟
bì,pì
1 君主:复~。2 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召。~引。~书。~除(征召推举授官)。~举。3 古同“避”,躲,设法躲开。4 古同“睥”,睥睨。
支
zhī
1 撑持,伸出,竖起:~撑。~援。体力不~。2 受得住:乐不可~。3 领款或付款:~付。4 调度,指使:~使。~应。~着儿。5 附属于总体的一个部分:总~。~流。~离。6 〔地~〕历法中用的十二个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7 量词:一~笔。
佛
fó,fú,bì,bó
1 梵语“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爷。~像。借花献~。2 指“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家。~寺。~老。~经。~龛。~事(佛教徒诵经、祈祷及供奉佛像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