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尸的拼音、解释、组词

鞭尸的简介:

biān shī
1.《史记.伍子胥列传》:"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后遂以"鞕尸"谓对有深仇大恨的人泄愤的典实。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鞭打尸首以雪恨,或对已死的人做严厉的批评。参见「鞭尸」条。《魏书.卷三八.王慧龙传》:「誓愿鞭尸吴市,戮坟江阴。」

词语“鞭尸”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一个正式或常见的词汇,它可能源自民间传说、地方方言或是文学作品中的创作性表达。一般来说,“鞭尸”一词没有明确的字面意义,但根据其构成和语境推测,它可能会涉及到对已故者的侮辱或惩罚等负面含义。

详细解释: - 起源与来源:“鞭尸”这一词汇可能源于古代某些地方的民间传说、风俗习惯或者是文学作品中的描述。在这些情境中,“鞭尸”通常用于形容一种非正式的、带有强烈道德或情感色彩的行为,比如对死者的侮辱、羞辱等。 - 含义推测:由于“鞭尸”的字面意义并不直接明了,它的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在一些特定的叙事中,“鞭尸”可能象征着对死者名誉的侵害或是对社会道德准则的一种反讽。

造句举例(基于上述解释): 1. 在那个故事里,他因为某些不当行为被村里的老人鞭尸示众。 2. 虽然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但它深刻地揭示了民间对于不义之人的强烈谴责。 3. 这种所谓的“鞭尸”行为实际上是对逝者尊严的严重侵犯,我们应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对已故者的侮辱。 4. 小说中描述了一位英雄人物为了保护无辜百姓而最终被诬陷鞭尸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于正义与误解之间的深刻思考。 5. 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对道德底线的不同理解和坚守。

请注意,“鞭尸”并非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在实际使用时需谨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或不适。

分词解释

biān

1 驱使牲畜的用具,柔软像绳子:~杆。~长莫及。2 用鞭子抽打:~打。~扑。~责。~策。3 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教~。4 一种古代兵器,铁制有节,无锋刃:钢~。竹节~。5 编连成串的爆竹:~炮。小~。

shī

1 死人的身体:~体。~骸。僵~。借~还魂。2 〔~位〕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如“~~素餐,“~~误国”。3 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