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五类的拼音、解释、组词

黑五类的简介:

hēi wǔ lèi
1."文革"中,持极左观点的人称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为"黑五类"。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黑五类是中国共产党掌权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等五类人的统称,合称地富反坏右,与「红五类」相对。在共产党统治中国的前三十年间(西元1949~1979),被认定为黑五类者,地位有如政治贱民,在公民权益、政治待遇、就学就业等各方面,都备受歧视,甚至丧命。黑五类是个笼统的认定,大抵曾有上千万人被划为黑五类,若加上他们的眷属,则有上亿人因为这个政治身分而受到牵连。参见「红五类」条。

黑五类》这个词汇,最初出现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中。它指的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当时的官方政策所认定的五个“不受欢迎”的群体或人种,具体指:

  1. 地主:原指拥有大量土地而不从事生产劳动的地主阶级成员。
  2. 富农:在旧社会中主要依靠出租土地而获得财富的农民阶层。
  3. 反革命分子:指被认为有颠覆政权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建设行为或倾向的人。
  4. 坏分子:泛指任何官方认为具有不良品行、思想或行为的人。
  5. 右派:在特定历史时期内,那些被视为持有错误政治观点或立场的个体。

需要注意的是,“黑五类”的概念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这些称呼已经被广泛批评甚至废止。它们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及其标签化身份如今被视为不恰当和过时,反映了过去一段时间内某些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思维方式与观念。

造句

  1. 改革开放以来,“黑五类”的概念已经不再被提及,它标志着社会的进步。
  2. 历史书籍中经常提到“黑五类”,但现代社会很少再用这个词汇。
  3. 虽然官方已不再使用“黑五类”这样的标签,但在某些领域内仍可能存在类似的偏见和歧视现象。
  4. 今天,我们应该倡导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社会氛围,避免重提或使用过去的负面称呼,如“黑五类”。
  5.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了解这些术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但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努力创造一个没有标签和偏见的未来。

分词解释

hēi

1 像墨和煤那样的颜色,与“白”相对:~白。2 暗,光线不足:~暗。~夜。3 隐蔽的,非法的:~枪。~市。~社会。4 恶毒:~心。5 姓。

1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彩。~官。~谷。~金。~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行(指金、木、水、火、土)。~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脏(指心、肝、脾、肺、肾)。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lèi

1 很多相似事物的综合:种~。~群。~别。~书。分~。人~。2 相似,好像:~似。~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