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拼音、解释、组词

长征的简介:

cháng zhēng
①将士远途出征:为国远长征。②长途旅行: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③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远行、远征。【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诗)

1. 远行、远征。唐.李颀〈古意〉诗:「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唐.王昌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长征》作为一个词组,通常指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到1936年间进行的一系列战略转移和战斗行动。这是一段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英勇斗争的精神。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长征》是1934年10月开始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大转移。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从长江以南的根据地向北迁移。

  • 过程与意义:整个过程中,红军穿越了14个省份,行程超过二万五千里(约25000公里),最终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将台堡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会师。这一过程中充满了艰难险阻,包括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酷的军事斗争以及复杂的政治局势。

  • 精神象征:《长征》不仅是一次物理上的迁移,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一次精神洗礼和理想信念铸就的过程,体现了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它在中国乃至世界革命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并且成为了激励后人不断奋斗、克服困难的重要精神符号。

造句

  1. 我们应该学习《长征》中的伟大精神,在遇到困难时保持坚定的信念。
  2.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将以《长征》为主线,带领大家重走这段艰难而光荣的历史之路。
  3.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长征》的精神仍然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追求梦想。
  4.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值得我们好好回顾和学习。
  5.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在新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词解释

cháng,zhǎng

1 两端的距离:~度。2 长度大,与“短”相对,指空间,亦指时间:~短。~空。~短句(词的别名)。~夜(➊漫长的黑夜;➋喻黑暗的日子)。~风破浪(喻志趣远大)。~歌代哭(以歌代哭)。3 优点,专精的技能:特~。专~。各有所~。4 对某事做得特别好:他~于写作。

zhēng

1 远行:长~。~途。~夫。~人。~衣。~帆(远行的船)。2 用武力制裁,讨伐:~服(用力制服)。~讨。~伐。~战(出征作战)。南~北战。3 召集:~兵。~募(招募兵士)。~集兵马。4 收集:~税。~粮。5 招请,寻求:~求。~稿。~婚。~聘(招聘)。~询(征求意见)。6 证明,证验:~引(引用,引证)。信而有~。7 表露出来的迹象:特~。~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