颊上添毫的拼音、解释、组词
颊上添毫的简介:
颊:面颊;毫:毫毛。给人画像时在脸上添上几根毫毛。比喻文章经润色后更加精采。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晋代画家顾恺之画裴楷像时,在颊上添上毫毛,观者更觉生动活泼的故事。典出晋书˙卷九十二˙文苑传˙顾恺之传。后来比喻文章一经点缀或润饰,则更为生动传神。如:拙作荷承点饰,颊上添毫,倍增光彩。
1. 晋代画家顾恺之画裴楷像时,在颊上添上毫毛,观者更觉生动活泼的故事。典出《晋书.卷九二.文苑列传.顾恺之》。后来比喻文章一经点缀或润饰,则更为生动传神。如:「拙作荷承点饰,颊上添毫,倍增光彩。」
词语“颊上添毫”出自古代文学作品,形容在人物形象或作品中添上一笔即成佳作、点睛之笔的意思。它通常用来比喻写作、绘画时巧妙的一笔,使得整体更加生动传神,恰到好处地突出了主题或人物性格特征。
详细解释: “颊上添毫”中的“颊”,指的是脸颊;“添毫”,意为添加细微的修饰。整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在人物的脸颊上加上一笔(如同绘画中的一笔墨迹),使得整体效果变得完美无缺,引申出增添细节使作品更加完美的意思。
造句举例: 1. 他在这篇小说中描述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比赛,但真正让读者眼前一亮的是他对赛前紧张气氛的细腻描写,在主人公脸上加了一抹忧虑的表情,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2. 绘画大师在完成一幅群像时,寥寥几笔便将一位旁观者刻画得栩栩如生。他脸颊上的一点阴影使整个画面生动了起来,“颊上添毫”的艺术效果显露无疑。 3. 电影导演为了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在一个关键场景中加上了一个小小的特写镜头——主人公的脸颊被夕阳轻轻勾勒出轮廓,这一巧妙的处理使得整部影片达到了“颊上添毫”的美学境界。 4. 诗人王维在《相思》一诗中写道:“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他在本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里,通过添加“此物”二字,使全诗意境更为深远,堪称“颊上添毫”之佳作。 5. 美术家在画廊展览的作品中,最后一刻为一幅肖像画加上了模特眼中的一滴泪珠。这一看似不经意的点缀,却让整幅作品仿佛活了起来,生动地展现出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真是“颊上添毫”之妙笔。
通过上述造句可以看出,“颊上添毫”不仅限于文学创作,在绘画、雕塑等多个艺术领域中都有其适用之处,强调了在恰当位置添加少量细节即可使整体效果提升的智慧。
分词解释
jiá
1 脸的两侧:脸~。双~。~上添毫(喻文章精心润色,描写生动)。shàng,shǎng
1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边。2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古。~卷。3 等级和质量高的:~等。~策。~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4 由低处到高处:~山。~车。~升。5 去,到:~街。6 向前进:冲~去。7 增加:~水。8 安装,连缀:~刺刀。~鞋(亦作“绱鞋”)。9 涂:~药。10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课。~班。11 拧紧发条:~弦。12 登载,记:~账。13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桌~。组织~。14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爬~来。锁~。选~代表。15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年纪。16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tiān
1 增加:增~。~设。~补。锦上~花。háo
1 细长而尖的毛:~毛。~发(fà)。~末(喻极微小的数量或部分)。丝~。2 指毛笔:挥~。~素。3 中国的秤或戥子上的提绳:头~。二~。4 中国市制计量单位,十毫等于一厘(长度、地积、重量单位);一百平方毫等于一平方厘(面积单位)。5 方言,货币单位,角、毛。6 数量极少,一点儿(限用于否定式):~不费力。~无二致。7 与某一物理量的单位连用时,表示该量的千分之一:~米(公制长度单位,“米”的千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