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忠报国的拼音、解释、组词
尽忠报国的简介:
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竭尽忠诚,报效国家。#语出《周书.卷四○.颜之仪列传》。
2. #《周书.卷四○.颜之仪列传》1>宣帝崩,刘昉、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昉等草诏署记,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2>,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3>假4>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郡守。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宋史.卷三六五.岳飞列传》。 (2) 朝恩:朝廷恩惠。 (3) 神器:比喻帝位。 (4) 假:借。〔参考资料〕 《宋史.卷三六五.岳飞列传》桧遣使捕飞父子证张宪事,使者至,飞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无左验,铸明其无辜。改命万俟。诬:飞与宪书,令虚申探报以动朝廷,云与宪书,令措置使飞还军;且言其书已焚。另可参考:《北史.卷八三.文苑列传.颜之推》
3. 据《周书.卷四○.颜之仪列传》载,北周宣帝过世后,臣子刘昉、郑译等人假借宣帝临死前所颁布的命令,任命后来的隋文帝杨坚为丞相,辅佐少主静帝,并且逼颜之仪在草拟的诏书上署名。但颜之仪知道这不是宣帝的旨意,加以拒绝,而且还严厉地斥责说:「宣帝刚死,即位的静帝年幼,执政的大官应由皇族中最为杰出赵王来担任。你们受到朝廷极大的恩惠,应当要『尽忠报国』,如今竟然企图将帝位交给别人!纵使你们要取我的性命,我也不能因此毁谤诬陷先帝。」刘昉等人知道无法让他屈服,只好代他签署。「尽忠报国」这句成语由此而来,意思是竭尽忠诚报效国家。而「尽忠报国」另一个较广为人知的典故是《宋史.卷三六五.岳飞列传》中所载记岳飞的事迹。宋朝名将岳飞被捕入狱后,何铸受命前来审问他,他撕裂衣服露出背上刺的「尽忠报国」四字,以证明自己对国家的忠心不二。文中,「尽忠报国」同样是指竭尽忠诚,报效国家之意。
1. 竭尽忠诚报效国家。《北史.卷八三.文苑传.颜之推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宋史.卷三六五.岳飞传》:「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也作「精忠报国」。
《尽忠报国》这一成语,主要表达的是臣子或军人对国家绝对忠诚、全心全意为国家效力的精神。其中,“尽忠”指的是竭尽忠诚,无保留地贡献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报国”则意味着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付出行动,不求回报。
详细解释
- 尽忠:竭尽忠诚,指臣子或军人对君主或国家的忠诚之心。
- 报国:回报祖国,表示以实际行动来效忠国家,表达的是个人愿意为国家的兴盛和发展作出贡献的决心和行动。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赞扬那些为了国家利益而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人。在古代,它更多地被用来形容臣子或将领对待君主的态度;而在现代,则常被用以赞美所有对国家有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造句示例
- 尽忠报国是每一位军人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
- 在抗日战争时期,无数仁人志士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展现了真正的尽忠报国精神。
- 我们应该学习古代忠臣岳飞的风骨与精神,以自己的力量践行尽忠报国的理想。
- 这个单位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持着尽忠报国的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许多贡献。
- 尽忠报国不仅是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也是鼓励每一个公民从自身做起,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分词解释
jìn,jǐn
1 完毕:用~。说不~。取之不~。2 达到极端:~头。山穷水~。~情。自~(自杀)。3 全部用出,竭力做到:~心。~力。~瘁。~职。~忠。~责。人~其才。物~其用。4 都,全:~然。~是白的。~收眼底。~释前嫌。zhōng
1 诚心尽力:~心。~诚。~实。~告。~于。~魂。~义。~贞。效~。赤胆~心。~言逆耳。bào
1 传达,告知:~告。~喜。~捷。~考。~请(用书面报告向上级请示)。~废。2 传达消息和言论的文件、信号或出版物:简~(文字较短、内容简略的书面报告,印发给有关部门)。电~。情~。晚~。画~。~端。3 回答:~答。~恩。~仇。~国(报效祖国)。~酬。4 由于做了坏事而受到惩罚:~应。guó
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2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