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哨的拼音、解释、组词

胡哨的简介:

hú shào
1.撮起嘴唇或塞指于口所吹出的尖锐声音﹐多用作招集的信号。 2.胡闹;胡言乱语。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撮起嘴唇或以大拇指和食指,捏著嘴唇吹出的尖锐声音。多用作召集的信号。《老残游记》第二○回:「只见陶三窝起嘴唇,打了两个胡哨,外面又进来两三个大汉,将许吴二人都用绳子缚了。」

胡哨》一词并不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或固定搭配,它看起来更像是某个特定语境或者虚构场景中的用词。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胡”可能指的是随意、不拘小节;“哨”则常常指用于吹奏发出信号的器具,比如军营中常用的哨子。因此,《胡哨》可以被解释为一种比喻或描述某个行为或状态的词语。

基于这一理解,我尝试构建5个造句来展示它的使用方式:

  1. 老王吹着一个破旧的胡哨,在田野间呼朋引伴,召集自己的老友一同去河边垂钓。
  2. 为了纪念爷爷年轻时吹奏胡哨的故事,小明在学校的音乐节上模仿爷爷的样子,吹起了胡哨
  3. 小时候,每当夜幕降临,村里的大人们总爱围在一起闲聊,同时用一根自制的胡哨发出悠扬的声音作为背景音乐。
  4. 在一次探险中,他们偶然发现了一枚古老的胡哨,据说是古代战士用来传递消息的工具,如今却成了他们的寻宝线索之一。
  5. 小华经常在公园练习吹奏胡哨,希望能模仿电影中的场景,成为一名出色的街头艺人。

需要注意的是,《胡哨》并非常见的词语组合或成语,在实际使用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来调整其含义。以上造句仅作为参考,并且是基于对“胡哨”一词的一种自由解释而构建的。

分词解释

1 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人。~服。~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2 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椒。~瓜(黄瓜)。~琴。~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3 乱,无道理:~来。~闹。~吹。~言乱语。4 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不归?“~取禾三百廛兮?”5 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须。6 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7 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8 姓。

shào

1 巡逻,警戒防守的岗位:~兵。~卡(qiǎ ㄑㄧㄚˇ)。~所。岗~。放~。2 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历代标准不一。3 一种小笛:~子。4 用口吹出的高尖音:口~儿。5 鸟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