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儿的拼音、解释、组词

胡儿的简介:

hú ér/er
1.指胡人。多用为蔑称。 2.清末民初泛用为对外国人的蔑称。 3.指胡人的儿童。 4.果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代对北方异族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汉书.卷六八.金日䃅传》:「日䃅既亲近,未尝有过失,上甚信爱之,赏赐累千金,出则骖乘,入侍左右。贵戚多窃怨,曰:『陛下妄得一胡儿,反贵重之!』」也称为「胡人」。

2. 胡人的孩童。唐.高适〈营州歌〉:「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唐.李益〈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六州胡儿六蕃语,十岁骑羊逐沙鼠。」

3. 果核。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三折:「你道不曾摘枣儿,口里胡儿那里来?」

4. 清末民初对外国人的蔑称。

《胡儿》通常是指古代中国对北方或西方游牧民族的一种泛称,这个词源自汉语中的“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献中可能指向不同的群体。在汉朝及其后的一些时期,“胡”常常被用来指代来自北方、西方的各族人群,包括突厥人、鲜卑人、回纥人等。

详细解释

  1. 词汇来源:“胡儿”一词来源于汉语中的“胡”,最早用于泛指中国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各种游牧民族。
  2. 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的文献中,“胡”不仅代表具体的族群,也用来象征异族或外来的文化、习俗等。随着历史的发展,“胡”的含义逐渐丰富,并且由于各种政治、文化交流的原因,其指向的对象也在不断变化。
  3. 文化意义:“胡儿”这个词的使用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外来民族的一种认知和态度,在不同的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造句

  1. 胡儿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显得那么自由自在。
  2. 历史上的胡儿军队以其精良的弓箭技术著称,曾是不可小觑的力量。
  3.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使得许多来自西方的胡儿商人和学者得以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
  4. 在文学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胡儿”的形象来表达对远方异域风光或文化的向往之情:“胡儿骑马上青云,独向边风舞白翎”。
  5. 《胡儿》这首歌以古代的战争场景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勇敢的胡儿战士的故事。

请注意,在现代汉语中,“胡”这一词汇更多用于指代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文化或族群,并不带有负面含义。

分词解释

1 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人。~服。~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2 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椒。~瓜(黄瓜)。~琴。~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3 乱,无道理:~来。~闹。~吹。~言乱语。4 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不归?“~取禾三百廛兮?”5 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须。6 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7 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8 姓。

ér

1 小孩子:婴~。~戏。2 年轻的人(多指青年男子):男~。~女情。3 儿子,男孩子:~子。生~育女。4 父母对儿女的统称,儿女对父母的自称。5 助詞:❶多用作名词后缀。❷用于形容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