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掩的拼音、解释、组词

江郎才掩的简介:

jiāng láng cái yǎn
比喻才思衰退。同“江淹才尽”。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江郎才尽」。见「江郎才尽」条。

2. 此处所列为「江郎才尽」之典源,提供参考。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齐光禄江淹》(据《历代诗话》引)1>初,淹2>罢3>宣城郡4>,遂宿冶亭5>,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6>,谓淹曰:「我有笔在卿7>处多年矣,可以见还8>。」淹探怀中,得五色笔9>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注解〕 (1) 淹:江淹(西元444∼505),字文通,南朝梁河南考城人。曾历仕宋、齐、梁三代,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出身孤寒,性沉静好学,年少便在文坛享有盛名,世称「江郎」。擅长各种诗体,并善用摹拟技巧,作品风格幽深奇丽。唯晚年因高官厚禄,世故保守,所作诗文不如早年。 (2) 罢:辞退、去职。 (3) 宣城郡:南北朝时地名,位于今安徽省芜湖县东南,濒水阳江西岸,以产宣纸著名。南朝梁明帝在位时,江淹于此地担任太守。 (4) 冶亭:亭名,在今南京市。 (5) 郭璞:西元276∼324,字景纯,东晋河东闻喜人。为著名的文学家与思想家,博学高才,好古文诗赋,又精通阴阳、历算、五行、卜筮之术。曾为《尔雅》、《山海经》、《方言》、《楚辞》等书作注。 (6) 卿:对人的尊称,此处指江淹。 (7) 见还:归还。 (8) 五色笔:五色的彩笔。此处隐喻文才。〔参考资料〕另可参考:《梁书.卷一四.江淹列传》、《南史.卷五九.江淹列传》

3. 此处所列为「江郎才尽」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江郎才尽」这句成语出自于南朝梁大诗人江淹的故事。江淹虽然从小家境贫寒,却极为好学,年少时就能写出很好的诗和文章,在文坛上享有盛名,大家都称他为「江郎」。但到了晚年的时候,江淹在文学上的表现大不如前,文笔变得平淡乏味,毫无特色。传说在他辞退宣城郡守后,有一夜在冶亭独睡时,梦见一个美男子,自称是东晋时的著名文人郭璞。他对江淹说:「我有一枝笔放在你那儿已经很多年,现在应该还给我了。」江淹伸手到怀里一探,果然找到一枝五色的彩笔,他便将这枝笔交还郭璞。从此以后,江淹便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好的诗句。当时大家便都传言「江淹才尽」,也就是说江淹的文才已经用尽了。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江郎才尽」,用来比喻文人的才思枯竭,无法再创佳句。出现「江郎才尽」的书证如清.梁章巨《浪迹丛谈.卷一.刘芙初编修》:「芙初本惊才绝艳,而近作大不如前,同人比之江郎才尽。」

实际上,“江郎才尽”是一个成语,出自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用来形容文思枯竭、创作才能衰退或用以讽刺人的才气消失。正确的写法是“江郎才尽”。而题目中的《江郎才掩》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成语或词汇,所以需要纠正一下。

【成语释义】 - 江郎:指南朝宋文帝时期的文学家江淹; - 才尽:才华用尽。 - 合起来的意思是形容原本富有才华的人后来创作灵感枯竭,才思枯竭了。

【典故来源】 此成语来源于《南史·江淹传》。据记载,东晋末年到刘宋年间,文坛上出了一个著名的作家——江淹。他早年文学造诣很高,在20岁左右就已经成名。但到了晚年,据说他梦见了一个叫郭璞的人,告诉他自己“五色笔”已用尽,从此他就不再有创作的灵感。

【例句】 1. 自从他获得了重要奖项之后,江郎才尽的现象就越来越明显了。 2. 这个曾经才华横溢的作家现在看起来江郎才尽,已经很久没有新的作品问世了。 3. 原本很有名望的诗人最近似乎江郎才尽,新作难以见人。 4. 他以前的文章总是令人惊艳,但现在好像江郎才尽了,再没以前写得好了。 5. 那位著名的小说家自从结婚生子之后,就开始江郎才尽,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

分词解释

jiāng

1 大河的通称:~山。~河。~天。~干(gān)(江边)。~心补漏(喻错过时机,补救已迟)。2 特指中国长江:~防。~汉。~淮。~左(古代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亦指东晋、宋、齐、梁、陈各代的全部地区)。~右(a.古代指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中下游以南地区;b.旧时江西省的别称)。~东(古代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亦指三国时吴国的全部地区)。~表(古代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3 姓。

láng,làng

1 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大~。~才女貌。2 对某种人的称呼:货~。女~。3 旧时妻称夫或情人:~君。4 封建时代的官名:~中(①古官名;②中医医生)。侍~。员外~。5 姓。

cái

1 能力:~能。口~。这人很有~干。2 从才能方面指某类人:干(gàn)~。奇~。奴~。蠢~。3 副词。①方,始:昨天~来。现在~懂得这个道理。②仅仅:~用了两元。来了~十天。

yǎn

1 遮蔽,遮盖:~护。~体。~饰。~映。~盖。~蔽。~埋。~人耳目。瑕不~瑜。藏瑕~疵。2 关,合:~闭。~门。~卷。3 门、窗、箱柜等关合时夹住了东西:~了手。4 乘人不备而袭击或捉拿:~杀。~击。~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