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良的拼音、解释、组词
明良的简介:
míng liáng
1.谓贤明的君主和忠良的臣子。语本《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1.谓贤明的君主和忠良的臣子。语本《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语本《书经.益稷谟》:「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指贤明的君主和忠良的臣子。《新唐书.卷九六.房玄龄等传.赞曰》:「君臣明良,志协议从。」
《明良》这一词组,在古代汉语中通常用于形容君主和忠臣之间关系的美好与和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明”指的是明智、清明;“良”则指的是忠诚贤良。“明良”的结合使用,常常被用来赞美理想的君臣关系。
详细解释
- 明:这里的“明”,多指君主的智慧或治理国家的方法。在古代文献中,“明君”常用来形容那些能够洞察是非、善于治国理政的帝王。
- 良:指的是忠良之臣,他们忠诚正直,愿意为国效力,辅佐君王共同治理好国家。
造句
-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许多关于“明良”的佳话,如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明君良臣典范。
- 如果一个国家能够拥有这样一位明君和一群忠良之士,那它的未来必然是光明的。
- 诗人笔下的“明君良臣”,往往寄托着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
- 历史上的“明良”组合不仅限于政治层面,在文学作品中也常被用来比喻文人与知音之间的深厚情感。
- 在现代语境下,虽然已不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君臣关系”,但“明良”的理念依然可以激励人们追求理想的合作与伙伴关系。
请注意,《明良》作为历史和文化概念,在实际使用中通常不会直接作为一种固定搭配出现在日常语言之中。但在文学创作、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中,它常被用来表达对理想人或事物的赞美之情。
分词解释
明
míng
1 亮,与“暗”相对:~亮。~媚。~净。~鉴(➊明镜;➋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➌明察)。~灭。~眸。~艳。~星。~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2 清楚:~白。~显。~晰。~了。~确。~朗。3 懂得,了解:~哲保身。不~事理。深~大义。4 公开,不隐蔽:~说。~讲。~处。5 能够看清事物:~察秋毫。耳聪目~。眼~手快。6 睿智:英~。贤~。~君。7 视觉,眼力:失~。8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9 次(专指日或年):~日。~年。10 中国朝代名:~代。11 姓。
良
liáng
1 好:~好。善~。~辰美景。消化不~。~莠不齐。2 善良的人:除暴安~。3 很:~久。获益~多。用心~苦。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