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宪的拼音、解释、组词

时宪的简介:

shí xiàn
1.《书.说命中》:"惟天聪明,惟圣时宪。"孔传:"宪,法也。言圣王法天以立教。"谓以天为法建立法制。后称当时的教令为时宪。 2.即时宪历。

  • AI解释

《时宪》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古代中国的特有名词。它通常指的是由国家天文学机构根据天文观测结果编纂并颁布的一种历书,用于指导农业生产、节气安排以及日常生活等。

详细解释

  1. 字面含义:“时”是指时间,“宪”有法度、标准之意。
  2. 历史背景:古代中国对农业社会来说,准确的季节划分至关重要。《时宪》是为了保证国家的行政活动与农业生产能够根据正确的节气来进行,所以定期编纂并颁布以指导民众生产生活。
  3. 内容构成:“时宪”主要包含历法、二十四节气等信息,反映了当时天文学家对太阳运动的研究成果。

造句

  1. 古代皇帝经常通过颁布《时宪》来宣布新一年的农作物播种和收割时间。
  2. 在那个时代,精通天文和编纂《时宪》是官吏们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3. 宋朝时,政府会召集各地学者共同商议修订《时宪》,以确保历法的精确性。
  4. 《时宪》中的二十四节气对于指导农民耕作有着重要作用。
  5. 虽然现在我们有更精确的时间测量工具,《时宪》仍然代表了古代人们对自然规律深入理解的一种体现。

希望这些解释和造句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时宪”这个词。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随时告诉我!

分词解释

shí

1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2 较长的时间:~代。古~。3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4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5 常常:~常。学而~习之。6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7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8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9 某一时刻:按~上班。10 不定时,有时候:~而。~阴~晴。11 机会:~机。待~而动。12 姓。

xiàn

1 法令:~章。~令。~兵。2 指“宪法”:违~。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