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的拼音、解释、组词
五教的简介:
wǔ jiào/jiāo
1.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 2.古代练兵的五项内容。 3.唐人对司徒的别称。 4.佛教语。华严宗判教为五,即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
1.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 2.古代练兵的五项内容。 3.唐人对司徒的别称。 4.佛教语。华严宗判教为五,即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常教育。《书经.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汉.孔安国.传:「布五常之教。」《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
2. 训练军队的五种方法。《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其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
3. 唐代称司徒为五教。宋.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唐人好以它名标牓官称……,司徒为五教。」
4. 中国佛教华严宗将佛教经典判分为五种教法。分别为小乘教,指宣说四圣谛、十二因缘的经典,如《阿含经》;大乘始教,指宣说一切皆空的经典,如《般若经》;大乘终教,指宣说真如缘起的经典,如《楞伽经》;顿教,指宣说顿悟教法的经典,如《维摩诘经》;圆教,指完全说一乘教理的经典,如《华严经》。华严宗认为五教中圆教是一切佛法的最究竟。借以推证华严经是诸经之王。《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经。」
《五教》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种道德观念,指的是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五教”的具体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其核心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 孝:孝顺父母,尊奉长辈。
- 悌:友爱兄弟姐妹。
- 忠:忠诚于君主或上司。
- 信:守信用,讲诚信。
- 礼:遵守礼仪规范。
以下是使用“五教”这个词语的五个造句示例:
- 《论语》中多次提到“五教”,强调了孝悌忠信礼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 在古代社会,“五教”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教育人们如何与人和睦相处。
- 孔子教导弟子要以“五教”为修身之本,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 今天,虽然时代变迁,但“五教”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 某些文化活动或教育项目可能会邀请专家进行“五教”的解读,让现代人更好地理解并践行这些传统的道德规范。
需要注意的是,“五教”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具体内容可能有所差异,上述解释侧重于儒家思想中的传统定义。
分词解释
五
wǔ
1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彩。~官。~谷。~金。~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行(指金、木、水、火、土)。~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脏(指心、肝、脾、肺、肾)。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教
jiào,jiāo
1 指导,训诲:~习。~头。~正。~师。~导。管~。请~。~学相长。因材施~。2 使,令:风能~船走。3 指“宗教”:~士。~主。~皇。~堂。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