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引的拼音、解释、组词

伏引的简介:

fú yǐn
1.谓服罪,认罪。

  • AI解释

在现代汉语中,并没有“伏引”这个标准词汇。根据提供的信息,“伏引”似乎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但需要具体上下文来理解其确切含义和用法。通常来看,“伏”和“引”是独立的词语或字,分别有以下含义:

  1. :可以作为动词使用,在古代多用于描述臣子或下属在君主面前的行为姿态,例如“俯伏”,意为低头行礼;也可表示隐藏、埋伏的意思。
  2. :作动词用时,可表示带领、引用等意思;作名词用时,则有引导、理由、引文等含义。

结合这两个字的常用意义,“伏引”可能被理解为某种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或状态描述,但需要具体语境来确定其确切含义。例如,在古代文献中有时会提到“伏笔”,这是一种写作手法;或是形容某人处于隐蔽位置准备行动的状态。

基于这种解释,尝试构造五个句子如下:

  1. 他隐藏在草丛中,伏引不动,等待猎物出现。
  2. 侦探小说的情节安排讲究伏引,让读者始终保持好奇心。
  3. 在比赛开始前,双方队伍都在秘密训练,似乎都有埋伏和引诱对方的策略。
  4. 讲述历史故事时,要注重伏引,使得情节发展既自然又合理。
  5. 她准备了很长时间,只等待一个适当的时机进行伏引,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请注意,以上句子为根据假设情况构造的例子,并非实际存在的“伏引”词组。

分词解释

1 趴,脸向下,体前屈:~卧。~案读书。2 低下去:此起彼~。3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法。~输。~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4 使屈服:降~。降龙~虎。5 隐藏:~兵。埋~。6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日。~旱。~暑。~天。7 姓。

yǐn

1 拉,伸:~力。~颈。~而不发。~吭高歌。2 领,招来:~见。~子。~言。~导。~荐。抛砖~玉。3 拿来做证据、凭据或理由:~文。~用。援~。4 退却:~退。~避。5 旧时长度单位,一引等于十丈。6 古代柩车的绳索:发~(出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