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对的拼音、解释、组词
借对的简介:
jiè duì
1.古人诗文中的一种对仗方法,可分两类:(1)借音为对。即以一句中某字的同音字与另一句中的字相对。如唐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诗:"?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音同"羊",借以与"鸡"相对。又如唐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音同"红",借以与"白"相对。(2)借义为对。即一句中的某字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中用的是甲义,而借其乙义或丙义与另一句中的字相对。如唐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诗中"寻常"义为平常,但古时八尺为寻,倍寻为
1.古人诗文中的一种对仗方法,可分两类:(1)借音为对。即以一句中某字的同音字与另一句中的字相对。如唐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诗:"?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音同"羊",借以与"鸡"相对。又如唐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音同"红",借以与"白"相对。(2)借义为对。即一句中的某字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中用的是甲义,而借其乙义或丙义与另一句中的字相对。如唐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诗中"寻常"义为平常,但古时八尺为寻,倍寻为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一种诗文中的对仗方式。可分为两类:一、借音为对。如唐朝孟浩然的〈裴司士员司户见寻〉诗「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中「杨」借「羊」音与「鸡」对;刘禹锡的〈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鸿」借「红」音与「白」对。二、借义为对。如唐杜甫的〈曲江〉诗二首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诗中「寻常」义为平常,但古时八尺为寻,倍寻为常,故以其长度单位义与数字「七」、「十」相对。
《借对》是古汉语修辞手法中的一种,指在对仗时利用文字音同或音近的特点来借用字义以求工整。这种修辞方式能够使诗句、联语更加灵活,且富有诗意,增添语言的趣味性。
详细解释
- 定义:借对是一种通过借音、借意等方式,使得原本意义上的不对称变得对仗工整的艺术手法。
- 形式特点:
- 借音:借用与原词音同或近似的声音来代替字义上不太相关的词汇;
- 借意:在不改变原有文字声音的基础上,利用语境和联想等手段赋予词语新的意义。
示例
- 借音例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可改为“风生水起见牛羊”,其中“风生水起”的“生”字与原句中的“吹”同声。
- 借意例句:原本的句子为“山清水秀风光好”,可以变为“山青水绿景色佳”。这里,“青”借用了绿色,而“绿”借用的也是绿色的概念。
造句
- 原句:“春眠不觉晓”,改用借对法:“春眠不觉晚”。
- “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原意是孤独的船渐行渐远,直至看不见,但可以用“孤帆远影翠空隐”来增强画面感与情感表达。
- 原句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改用借对:“春风又染江南岸”。这里,“染”字借用绿色的概念,同时使句子更加富有表现力。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原意是抬头看明月思念家乡,可以用“举首看皓月,俯首念故园”来表达相同的情感,但用词更为雅致。
- 原句为“身无彩凤双飞翼”,可以改写成“身无锦鲤跃龙门”。这里,“锦鲤”借用了象征成功的含义,与原句表达了相似的追求之意。
借对手法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语言感觉,正确运用能够大大增强诗歌或联语的艺术魅力。
分词解释
借
jiè
1 暂时使用别人的财物等:~用。~阅。~账。~据。~条。2 暂时把财物等给别人使用:~钱给人。3 假托:~口。~端。~故。~代。~景。~喻。~题发挥。4 依靠:凭~。~势。
对
duì
1 答,答话,回答:~答如流。无言以~。2 朝着:~酒当歌。3 处于相反方向的:~面。4 跟,和:~他商量一下。5 互相,彼此相向地:~立。~流。~接。~称(chèn)。~峙。6 说明事物的关系:~于。~这事有意见。7 看待,应付:~待。8 照着样检查:核~。校(jiào )~。9 投合,适合,使相合:~应(yìng )。~劲。10 正确,正常,表肯定的答语:神色不~。11 双,成双的:配~。~偶。~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做成对偶的语句)。12 平分,一半:~开。13 搀和(多指液体):~水。14 量词,双:一~鹦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