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的拼音、解释、组词

午时的简介:

wǔ shí
1.古代计时法将一天一夜分为十二时辰,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为午时。亦泛指中午前后。 2.半夜。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旧指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的时段。【例】古时的「日中为期」就是以午时作为约定的时间。

1. 旧称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的时段为午时。后指中午十二时左右。唐.白居易〈昼寝〉诗:「不作午时眠,长日安可度?」《儒林外史》第四八回:「三姑娘饿了八日,在今日午时去世了。」

《午时》,这个词在汉语中并不直接作为一个独立的词出现,而是常常作为“午时三刻”这一固定搭配中的一个部分。因此,为了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我们可以从“午时三刻”的整体概念入手。

午时三刻

  • 定义:“午时三刻”是指古代以十二时辰来计时的一种方式中特定的一个时间点。“午时”通常指上午11点到下午1点之间,“午时三刻”则是这一时段的中心时刻,即大约中午12点。这个说法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日晷或沙漏等计时工具。
  • 来源:中国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时间两小时。午时是第五个时辰,在下午一点到三点之间。“三刻”一般指的是这十二时辰中每一时辰分三段,每段为40分钟。

造句

  1. 古代的官员会在午时三刻的时候举行例行公事。
  2. 这出戏中有一幕就发生在午时三刻,阳光正好洒在院子里。
  3. 午时三刻正是吃午饭的最佳时间,此时的食物最为可口。
  4. 尽管现代已经不再使用古代的时辰来计时了,但“午时三刻”这个概念仍然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用来描绘特定的时间点。
  5.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宁静的午后景象,午时三刻的阳光下,一切都显得格外美好。

注意

以上造句是基于对“午时三刻”的解释进行创作,并非历史文献的真实记录。在实际使用和写作中,“午时”一般单独使用较少,多作为“午时三刻”的一部分出现。

分词解释

1 地支的第七位,属马。2 用于计时:~时(白天十一点到一点)。~间。~饭。~睡。~休。~夜(半夜、子夜)。3 古同“忤”、“迕”,逆,背。

shí

1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2 较长的时间:~代。古~。3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4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5 常常:~常。学而~习之。6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7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8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9 某一时刻:按~上班。10 不定时,有时候:~而。~阴~晴。11 机会:~机。待~而动。1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