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慰使的拼音、解释、组词
宣慰使的简介:
xuān wèi shǐ
1.官名。唐元和十四年,平淄青节度留后李师道,分其地为三镇,以杨于陵充淄青十二州宣慰使。此是临时性差遣,不为常制,见《旧唐书.杨于陵传》。元代为宣慰使司长官。至明清时不设于内地,而专设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土司世袭之官。参见"宣慰司"。
1.官名。唐元和十四年,平淄青节度留后李师道,分其地为三镇,以杨于陵充淄青十二州宣慰使。此是临时性差遣,不为常制,见《旧唐书.杨于陵传》。元代为宣慰使司长官。至明清时不设于内地,而专设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土司世袭之官。参见"宣慰司"。
- AI解释
《宣慰使》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名称,主要职责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安抚、管理,并处理地方事务。在元朝时期尤为常见,当时为了加强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设立了这一职位。宣慰使通常由朝廷派遣,具有较高的权力和地位,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代表中央政府发布命令。
详细解释:
- 名称来源:“宣”意为宣布、传达,“慰”指安抚、抚慰,合在一起的意思是“通过宣布政策或法令来安抚民心”,主要职责包括安抚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
- 职位特点:宣慰使不仅是一种职务的称呼,也是一种军事和行政职能结合的形式。他们往往需要具备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并且在和平时期致力于促进地方稳定,在动荡时期则可能需要进行平乱工作。
造句:
- 在元朝时期,许多边疆省份都设置了宣慰司,由宣慰使负责管理。
- 某次叛乱后,朝廷任命一位经验丰富的将军为新的宣慰使之职。
- 宣慰使不仅需要处理日常的行政事务,还要与当地土司沟通协调,解决矛盾纠纷。
- 通过和平手段进行宣抚,是宣慰使的主要工作之一。
- 在元朝皇帝的命令下,这位新任命的宣慰使前往西南地区执行任务。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