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族内阁的拼音、解释、组词

皇族内阁的简介:

huáng zú nèi/nà gé
1911年5月,清政府撤销军机处,改设内阁,任庆亲王奕为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协理大臣,善耆、载泽等为各部大臣。阁员十三人,满族占九人,其中皇族又占七人,军政大权均被皇室和贵族掌握,故称“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

  • AI解释

皇族内阁》,这一词汇源于中国近代史,是描述一个特定时期政治体制的一个专有名词。它指的是清末袁世凯复辟帝制过程中试图构建的一种以皇族成员为主要构成的政治体制。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虽然清朝的封建统治崩溃了,但部分保守势力仍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巩固其地位和权力。

详细解释如下: - 历史背景:《皇族内阁》是在清朝末年,面对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之际,由袁世凯提议并由清政府设立的一批以皇族成员为主组成的政治机构。 - 目的与意图:袁世凯等人希望通过组建“皇族内阁”,恢复帝制,并且借皇室的名义来争取更多的政治支持和合法性。这一行为被视为保守势力试图阻止民主进程、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表现。 - 影响与结果:尽管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皇族内阁》没有成功实现其目的,但这一事件却加速了清王朝统治的崩溃,并成为袁世凯后来独揽大权的一个铺垫。

5个使用“皇族内阁”的造句示例: 1. 清朝末期的《皇族内阁》,虽未能恢复帝制,但也反映了当时保守势力的政治企图。 2. 历史书籍中经常提到的《皇族内阁》是研究晚清政治结构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在那个动荡的历史时期,《皇族内阁》的设立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与不满。 4. 通过分析《皇族内阁》,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变迁和人民的心声。 5. 学者们普遍认为,《皇族内阁》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词解释

huáng

1 君主,亦指神话传说中的神:~帝。~后。~宫。~储(已确定的皇位继承人)。~权。2 大:~~巨著。冠冕堂~。3 对先代的敬称:~考(对亡父的尊称)。4 同“ 遑 ”,闲遐。5 同“ 惶 ”,恐惧。6 姓。

1 亲属,泛指同姓之亲:~规。~长。家~。2 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种~。3 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群的稳定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民~。4 聚居而有血统关系的人群的统称:宗~。氏~。部~。5 事物有共同属性的一大类:芳香~。6 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有罪,把全家或包括母亲、妻家的人都杀死:~灭。7 聚合,集中:云气不待~而雨。

nèi,nà

1 里面,与“外”相对:~部。~外。~定。~地。~阁。~行(háng )。~涵。2 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人。~亲。~弟。3 亲近:~君子而外小人。

1 类似楼房的建筑物,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楼~。滕王~。~下(对人的敬称,意谓不敢直指其人,故呼在其阁下的侍从者而告之;现代多用于外交场合)。2 特指女子的卧房:闺~。出~(出嫁)。3 小木头房子:~子。~楼。4 某些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内~(简称“阁”)。组~。入~。5 古同“搁”,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