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的拼音、解释、组词
常平的简介:
cháng píng
1.古代一种调节米价的方法。筑仓储谷,谷贱时增价而籴,谷贵时减价而粜。汉宣帝时耿寿昌首创。 2.即常平仓。 3.长期平衡。
1.古代一种调节米价的方法。筑仓储谷,谷贱时增价而籴,谷贵时减价而粜。汉宣帝时耿寿昌首创。 2.即常平仓。 3.长期平衡。
- AI解释
《常平》一词在古代中国的经济术语中较为常见,主要与国家调节粮食市场、稳定粮价有关。具体而言,“常平”是一种仓储制度或政策,在中国古代被广泛采用,目的是通过政府掌控一定数量的粮食储备来调控市场上粮食的价格和供应,从而防止饥荒的发生和高粮价对民众生活的冲击。
详细解释
- 目的:通过政府设立“常平仓”,在丰收年份收购多余的粮食存入仓库,在歉收年份或市场粮食短缺时抛售,以此来调节市场上的粮食价格。
- 制度内容:
- 收购阶段:在丰年,国家会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收购余粮,存入常平仓。
- 抛售阶段:在歉收之年或市场上粮食短缺时,政府将这些存储的粮食抛售出去,确保市场的供应稳定和价格不至于过度上涨。
5个造句
- 古代历史上,为了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常平》制度被广泛实行。
- 每当农闲时节,政府都会动员官员前往各地督促实施《常平》仓储政策,以保证来年粮食市场的稳定。
- 在唐代初期,为了解决长期的饥荒问题,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下令推行了更加严格的《常平》措施。
- 宋代《常平》制度不仅限于国家层面的调控,各地州县也相应设置了常平仓以辅助国家政策执行。
- 《常平》作为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经济与社会管理措施,在明清两代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希望这些解释和例子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常平”这个词。如果有更多关于历史或具体应用的问题,欢迎继续询问!
分词解释
常
cháng
1 长久,固定不变:~数。~量(亦称“恒量”)。~项。~任。~年。~驻。~住。~备不懈。2 副词,经常,时时(叠),不只一次:~~。~客。时~。经~。3 普通的,一般的:~识。~务。~规。~情。~人。平~。反~。4 姓。
平
píng
1 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地。~面。~原。2 均等:~分。~行(xíng)。抱打不~。公~合理。3 与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列。~局。~辈。4 安定、安静:~安。~服。5 治理,镇压:~定。6 抑止(怒气):他把气~了下去。7 和好:“宋人及楚人~”。8 一般的,普通的:~民。~庸。~价。~凡。9 往常,一向:~生(a.从来;b.终身)。~素。10 汉语四声之一:~声。~仄。11 姓。12 〔~假(jiǎ )名〕日本文所用的草书字母。13 古同“评”,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