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利忘义的拼音、解释、组词
见利忘义的简介: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 成语典
- AI解释
1.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语出《汉书.卷四一.樊哙等列传》。△「利令智昏」、「见利忘亲」
2. 《汉书.卷四一.樊哙等列传》赞曰:「仲尼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言士不系于世类也。语曰:『虽有兹基,不如逢时。』,信矣!樊哙、夏侯婴、灌婴之徒,方其鼓刀仆御贩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勤)〔勒〕功帝籍,庆流子孙哉?当孝文1>时,天下以郦寄2>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若寄父为功臣而又执劫,虽摧吕禄,以安社稷,谊存君亲,可也。」 〔注解〕 (1) 孝文:刘恒(西元前202∼前157),汉高祖刘邦之子,继汉惠帝即位。施政采黄老治术,尊行道家的无为而治。仁慈恭俭,废除残酷的刑罚。天下丰殷,四境和平。 (2) 郦寄:汉朝人,字况,生卒年不详。
3. 汉高祖过世后,即位的惠帝生性懦弱,由母亲吕后掌握政权,其间残害刘氏亲属,大力提拔吕氏宗亲。吕后一死,宰相陈平和太尉周勃,想趁机铲除吕氏外戚的势力,但是周勃一直无法顺利入主当时由吕禄掌管的北军。陈平和周勃知道郦寄和吕禄是好友后,就挟持郦寄的父亲郦商,要他骗吕禄出游,郦寄没办法,只好答应。周勃入据北军后,先诛杀吕禄,接著一一铲除朝中吕氏势力,使得汉文帝顺利的继位。班固在《汉书》中记载这则历史事件,并且做下评论:汉文帝时,天下人都认为郦寄不顾道义,出卖朋友。但郦寄会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救父亲,一方面为了国家的安定,不能说他出卖朋友,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后来「见利忘义」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见利忘义》是一个成语,出自于《史记·吴起传》,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利益诱惑时,不顾道义、道德或原则而做出违背良知的行为。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时失去了应有的道德底线和正确价值观。
详细解释
- 见利:看到利益。
- 忘义:忘记正义的准则、道德的规范。
- 整体含义:形容在面临好处或利益诱惑时,不顾及正义和道德原则的行为表现。
造句
- 这位商人为了获取暴利,竟然出卖国家机密,真是典型的见利忘义。
-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容易因为追求私利而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这简直就是在见利忘义。
- 面对金钱的诱惑,他没有陷入贪婪,保持了内心的清白和节操,避免了见利忘义的错误道路。
- 企业为了短期利润,忽视了环保法规,这种做法无疑是典型的见利忘义。
- 在这次交易中,他放弃了个人利益,坚持了自己的原则立场,彰显了高尚的人格,没有落入见利忘义的陷阱。
这些句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见利忘义”的含义及其不良影响。
分词解释
jiàn,xiàn
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2 接触,遇到:怕~风。~习。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5 会晤:会~。接~。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lì
1 好处,与“害”“弊”相对:~弊。~害。~益。~令智昏。兴~除弊。2 使顺利、得到好处:~己。~用厚生(充分发挥物的作用,使民众生活优厚富裕起来)。3 与愿望相符合:吉~。顺~。4 刀口快,针尖锐,与“钝”相对:~刃。~刀。~剑。~落。~口巧辩。5 从事生产、交易、货款、储蓄所得超过本钱的收获:~息。~率(lǜ)。一本万~。6 姓。wàng
1 不记得,遗漏:~记。~却。~怀。~我。~情。~乎所以。yì
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3 情谊:~气。恩~。~重如山。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5 指认为亲属的:~父。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