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头箕踞的拼音、解释、组词
科头箕踞的简介:
kē tóu jī jù
科头:不戴帽子;箕踞:两腿分开而坐。不戴帽子,席地而坐。比喻舒适的隐居生活。
科头:不戴帽子;箕踞:两腿分开而坐。不戴帽子,席地而坐。比喻舒适的隐居生活。
- AI解释
《科头箕踞》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其中“科头”意为不戴帽子,“箕踞”则是形容人的姿势,即双膝着地而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形状像簸箕。因此,《科头箕踞》整体描述的是一个人裸露头部并且以一种随意、放松的姿势坐着的状态。
这种姿态在古代中国多用于表示某种特定的情绪或者态度,比如无拘无束、傲慢或者不敬等。例如,在一些古装剧中或文学作品中,人物可能会采用这样的姿态来表达自己对权威或礼节的蔑视。
以下是5个使用“科头箕踞”这一词汇的例子:
- 由于对新上司的命令感到不满,小李在会议室里采取了科头箕踞的姿态,以此来表示自己的不认同。
- 在这次历史讲座中,老师为了更贴近主题,特地采用了科头箕踞的方式坐着讲课,以增加课堂趣味性。
- 小说《逍遥游》中的主人公在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时常常会采取科头箕踞的姿势来表示亲密无间的关系。
- 画家笔下的古代隐士形象就是科头箕踞的样子,既展现了他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也突出了其超凡脱俗的精神风貌。
- 在某部古装剧中,反派角色在决定对主角采取行动前曾以科头箕踞之姿盘桓于书房之内,以此来体现他的深思熟虑和阴险狡诈。
分词解释
科
kē
1 动植物的分类单位:狮子属于猫~。槐树是豆~。2 机关内部组织的划分:~室。财务~。3 学术或专业的类别:~目。学~。文~。外~。4 古代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举。~甲。~第。登~。5 判定(刑罚):~处(chù)。~罚。6 古典戏剧本中指示角色表演动作时的用语:笑~。~白。7 古同“棵”。
头
tóu,tou
1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骨。~脑。~脸(❶头和脸;❷指面貌;❸指面子,体面)。~角(jiǎo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2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留~。剃~。3 物体的顶端:山~。笔~。两~尖。4 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从~儿说起。~绪。5 物体的残余部分:布~儿。6 以前,在前面的:~三天。7 次序在前,第一:~等。~生。8 首领:~子。~目。9 方面:他们是一~的。10 临,接近:~睡觉先洗脸。11 量词,多指牲畜:一~牛。12 表示约计、不定数量的词:三~五百。13 (tou)名词后缀(❶接于名词词根,如“木~”。❷接于动词词根,如“念~”。❸接于形容词词根,如“甜~儿”)。14 (tou)方位词后缀(如“上~”。“里~”。“后~”。)
箕
jī
1 用竹篾、柳条或铁皮等制成的扬去糠麸或清除垃圾的器具(通常称“簸箕”):~帚。2 簸箕形的指纹,不成圆形:斗(dǒu )~。3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