虏使的拼音、解释、组词

虏使的简介:

lǔ shǐ
1.谓当作奴隶役使之。 2.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或敌寇所遣使者的蔑称。

  • AI解释

虏使》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出现,主要指的是被俘获后派遣的使者或敌方派来的使者。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虏”有不同的含义和背景,它可能指代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或者不同势力间的交流与冲突。

详细解释:

  1. “虏”:在古代汉语中,“虏”通常具有贬义色彩,指的是敌人或被征服者。其用法广泛,可以是敌对国的泛称,也可以具体指代某支入侵或被俘虏的部队。
  2. “使”:意为使者、派遣人员。

因此,《虏使》在古代文献中通常是指对方派来的谈判使者或者代表,有时带有政治或军事上的冲突背景。这类人在历史上常被记录下来,反映了当时双方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情况。

造句:

  1. 在汉朝时期,北方的匈奴经常向中原派遣《虏使》,意图和平解决边界争端。
  2. 唐朝贞观之治期间,唐太宗对待前来访问的《虏使》态度友好,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理解。
  3. 战国时期的秦国通过《虏使》与其他六国建立联系,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寻找利益平衡点。
  4. 宋金对峙时期,《虏使》成为南北双方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尽管背后充满了敌意和猜忌。
  5. 明朝时曾多次出现与外国(如蒙古)的《虏使》,这些事件常常是当时政治决策中的重要参考。

通过以上解释和造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虏使》一词的具体含义及其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作用。

分词解释

1 俘获:~获。俘~。(➊打仗时捉住敌人;➋打仗时捉住的敌人)。2 俘获的人。3 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
使

shǐ

1 用:~用。~劲。~役。~力。~钱。2 派,差谴:~唤。~命。~女。3 让,令,叫:迫~。4 假若:假~。即~。5 奉命办事的人:~者。大~。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