涕泗的拼音、解释、组词
涕泗的简介:
tì sì
1.眼泪和鼻涕。 2.涕泪俱下,哭泣。
1.眼泪和鼻涕。 2.涕泪俱下,哭泣。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眼泪和鼻涕。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二首之三二:「齐景升牛山,涕泗纷交流。」唐.杜甫〈登岳阳楼〉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也作「涕洟」。
《涕泗》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主要是用来形容人极度悲伤或者愤怒时的眼泪和鼻涕一起流出的样子。其中,“涕”通常指眼泪或鼻涕;“泗”,有时也写作“潸”,指的是眼泪。
详细解释:
- 结构:“涕泗”作为一个联合式的名词,表示的是眼泪和鼻涕的共同出现。
- 情感色彩:这个词语多用于描述人极度悲伤或者非常痛苦的情景。在古文中,“涕泗横流”这样的表达常常用来形容人的悲痛之深。
造句:
- 唐代诗人杜甫在其《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在这首诗的末句,“寄书长不达”后的“况乃未休兵”虽然没有直接出现“涕泗”,但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因战乱带来的忧虑和悲痛时眼中可能含有的“涕泗”。
- 《红楼梦》中宝玉为黛玉哭泣,书中描述道:“他哭得泪人一般……两腮的泪水如雨倾盆。”这里的“泪人一般”虽然没有直接用到“涕泗”,但可以让人联想到“涕泗横流”的情境。
- 在古代文学作品里,有时直接描写悲痛的场面时会使用这个词,例如:“其悲也,涕泗横溢,难以言表。”
-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孔明泪如泉涌,涕泗交流,长吁短叹,自言自语。”这里生动地刻画了诸葛亮在失去好友的哀伤之中,表现出了“涕泗”的情景。
- 现代文学或日常表达中,也可以用这个词来描述极端的情感波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老李悲痛欲绝,涕泗交流。”
通过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涕泗”多用来描绘人因极度情感波动而产生的流泪和流鼻涕的状态。在实际运用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分词解释
涕
tì
1 眼泪:痛哭流~。感激~零。~泣。2 鼻子里分泌的液体:鼻~。~泪(鼻涕和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