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声的拼音、解释、组词

拗声的简介:

ào shēng
1.拗口的语音;不顺耳的声调。

  • AI解释

拗声》,在古代汉语中是一种特殊的语音现象,主要用于诗词创作中的平仄要求。它指的是在诗句中使用了与常规格律不完全吻合、即不符合通常平仄规则的声音搭配。这种声音上的“拗”往往需要通过其他位置的字调整(称为“救”)来恢复原本的平仄格式。

详细解释

  1. 定义:所谓《拗声》,是古诗词创作中为了达到特殊的韵律效果或表达特定的情感,故意打破常规平仄格律的一种手法。它通常在五言、七言诗中较为常见。
  2. 作用:“拗”和“救”的搭配使用,可以增加诗句的艺术性和音乐性,使诗歌更加富有变化和韵味。

造句

  1. 他乡寒夜月如钩,独酌无朋友。
  2. 拗:独酌
  3. 救:无友

  4. 春风不解君心苦,摇落青丝几度秋。

  5. 拗:春解
  6. 救:君心

  7. 万里江山留不住,孤舟难系情悠悠。

  8. 拗:江山
  9. 救:留住

  10. 月满西窗人未眠,红烛泪滴千千点。

  11. 拗:人未
  12. 救:眠

  13. 寒风刺骨冬将尽,春意萌生梦初醒。

  14. 拗:风刺
  15. 救:骨冬

以上诗句中的“拗”和“救”的搭配是为了保持平仄的和谐与诗词的艺术魅力。在实际创作中,根据具体的诗歌内容和意境选择是否使用《拗声》及其对应的“救”,可以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分词解释

ǎo,ào,niù

弯曲使断,折:竹竿~断了。

shēng

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2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4 名誉:名~。5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