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民的拼音、解释、组词

役民的简介:

yì mín
1.服役的人。 2.役使平民。

  • AI解释

词语“役民”在古汉语中特指统治、役使百姓的意思。它通常出现在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民众的一种管理方式和观念。

详细解释: -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驱使、强迫等意思。 - 指的是老百姓,泛指普通民众。

综合起来,“役民”一词通常用来形容统治者或管理者利用权力对百姓进行强制性的劳动或者管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更多的是作为历史文献中的词汇使用。

造句:

  1. 在那个时代,君主们往往以“役民”为名,强迫百姓为其修建宫殿和城墙。
  2. 历史上的许多起义都是因为人们不堪忍受统治者的“役民”行为。
  3. 古代一些思想家批评道:“役民过度,则民怨沸腾。”
  4. 这位新任的官员发誓要减少对人民的“役使”,实现更为人本的治理方式。
  5. 在描述古代社会时,人们常用“役民”来指出那些苛政下的悲惨景象。

分词解释

1 服兵务,从军:从~。现~。2 战事:战~。3 服劳力之事:劳~。徭~。4 使唤:~使。奴~。5 被役使的人:~夫。~徒。仆~。杂~。

mín

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主。~国。~法。公~(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具有国籍的人)。2 指人或人群:居~。~族。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间。~歌。~谚。~风。~情。4 某族的人:汉~。回~。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渔~。6 非军事的:~品。~航。7 同“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