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胶体的拼音、解释、组词

土壤胶体的简介:

tǔ rǎng jiāo tǐ/tī/bèn
土壤中呈胶体状态的物质。可分为有机胶体、无机胶体和有机无机复合胶体三类。有机胶体主要是腐殖质,无机胶体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土壤胶体对土壤结构的形成和肥力变化起重要作用。

  • AI解释

土壤胶体》是一种在土壤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物质,它主要是由细小到微米级大小的矿物质颗粒组成。这些颗粒通常带有电荷,并能吸附水和有机物等分子,因此对保持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以及调节土壤酸碱度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

详细解释

  • 定义土壤胶体是土壤中的细微物质,其粒径一般在1至100纳米之间。这些颗粒通常由粘土矿物(如蒙脱石、高岭石)和有机物组成。
  • 性质
  • 粒子表面积大,这意味着它们能够吸附大量的水分、营养元素和其他化学成分。
  • 带有电荷的表面可以吸附水分子或其他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形成稳定的复合体。
  • 可以作为植物根系吸收养分和水份的重要通道。
  • 功能
  • 贮存养分:帮助保存土壤中有机质及矿质元素。
  • 缓冲作用:调节土壤pH值(酸碱度),保持其在适宜范围内,防止极端变化。
  • 改善物理性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

造句

  1. 土壤胶体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着农作物对养分和水分的有效吸收。
  2. 研究表明,通过改良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可以增加其胶体粒子数量,从而提高土地生产力。
  3. 在干旱地区,使用含有高比例胶体的改良剂能有效提升土壤保水能力。
  4. 了解并利用土壤胶体特性有助于优化肥料施用策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5. 农业科研人员正在探索如何通过生物技术方法促进土壤中天然胶体结构的发展,以增强作物耐旱性。

分词解释

1 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壤。黄~。2 疆域:国~。领~。3 本地的,地方性的:故~。4 民间生产的(区别于“洋”):~方(民间流传的药方,亦称“偏方”)。5 不合潮流:~气。6 未熬制的鸦片:烟~。7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8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族。9 姓。

rǎng

1 松软的土,可耕之地:土~。沃~。~土。2 地,与“天”相对:霄~。天~之别。3 地区,区域:~界。接~。穷乡僻~。4 古同“攘”,纷乱。5 古同“穰”,五谷丰收。

jiāo

1 黏性物质,有用动物的皮或角等熬成的,亦有植物分泌的和人工合成的:~质。~原。鳔~。乳~。万能~。如~似漆。~合板。2 用橡胶树的分泌物制成的有弹性的物质:橡~。~鞋。~皮。~布。3 有黏性像胶的:~泥。~水。4 粘着,粘合:~合。~着(zhuó)。~柱鼓瑟。

tǐ,tī

1 人、动物的全身:身~。~重。~温。~质。~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能。~貌。~魄(体格和精力)。~育。~无完肤。2 身体的一部分:四~。五~投地。3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主~。群~。4 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液~。~积。5 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文章的体裁,如“骚~”、“骈~”、“旧~诗”)。字~。6 事物的格局、规矩:~系。~制。7 亲身经验、领悟:~知(亲自查知)。~味。身~力行(xíng )。8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谅。~贴。~恤。9 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