甸服的拼音、解释、组词
甸服的简介:
diàn/tián/shèng fú/fù
1.古制称离王城五百里的区域。 2.为"九服"之一,指王畿外方五百里至千里之间的地区。 3.泛指京城附近的地方。
1.古制称离王城五百里的区域。 2.为"九服"之一,指王畿外方五百里至千里之间的地区。 3.泛指京城附近的地方。
- AI解释
《甸服》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文献,特别是《尚书·梓材》和《诗经》,在这些古籍中,《甸服》指的是周天子统治下的国家或地区,即被直接管辖和治理的地方。它通常用来描述西周时期王畿之外的区域划分,表示臣服于周朝并接受其统治的土地。
详细解释
- 概念起源:《甸服》一词起源于商周时期的中国,是对当时政治地理划分的一种称谓。
- 地理位置:通常指直接被周天子及其政权管辖的地区。与之相对的是“侯服”、“卫服”等,这些是指离首都较远、由诸侯治理的地方。
- 象征意义:体现了周朝对地方治理的认识和对疆域扩张的理解。
造句
- 在西周时期,《甸服》是直接归附于天子统治的区域,而“侯服”则是由各诸侯国所管辖的地方。(出自《尚书·梓材》)
- 孔子曾说过,“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对于甸服内的臣民而言,忠于天子比任何其他信仰都要重要。
- 周文王在位时,通过一系列的征战和治理措施,成功扩大了《甸服》的范围,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 诗经中有这样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甸服》”,形象地描绘了周朝对土地的占有与管理。
- 在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地理变化时,《甸服》的概念帮助我们理解当时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周天子如何维持其权威。
这些句子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甸服”的含义及其历史背景,同时也展示了它在古代文献中的应用。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