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政策的拼音、解释、组词

慕尼黑政策的简介:

mù ní hēi zhèng cè
为了本国利益,不惜牺牲别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纵容侵略者的政策。1938年,英、法两国为使德国将侵略矛头转向苏联,于9月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强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以换取英、法、德、意不侵犯捷其他领土的“保证”,结果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德于次年侵占捷全境,并攻占波兰等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 AI解释

慕尼黑政策》通常指的是英、法等国在1938年与纳粹德国签订的《慕尼黑协定》,该协议允许纳粹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这一政策反映了英、法试图通过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换取和平,以避免战争,但最终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详细解释

  • 背景:1938年,纳粹德国在希特勒的领导下不断蚕食周边国家的土地,其中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因其大量的德意志人而成为希特勒的目标。英、法两国政府希望避免一场全面战争。
  • 协议内容: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与纳粹德国领袖阿道夫·希特勒在慕尼黑签署协定,同意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并承诺保障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完整。然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并未获邀参加此会议。
  • 影响:虽然表面上看似和平解决,但实际上是英、法对纳粹侵略的纵容,加深了希特勒的野心。不久之后,1939年,德国入侵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造句

  1. 慕尼黑政策被批评为一次短视的决策,它最终导致了更大的灾难。
  2. 历史学家经常用“慕尼黑政策”来警告当今世界的领导者,在面对威胁时不要做出妥协。
  3. 在二战的背景下,“慕尼黑政策”成为了西方国家在面对纳粹侵略时不作为的一个经典案例。
  4. 尽管《慕尼黑协定》暂时解决了苏台德问题,但它为德国进一步扩张铺平了道路。
  5. 从“慕尼黑政策”的例子中可以得出教训:不应为了短期的和平而牺牲长远的安全。

分词解释

1 向往,敬仰:~名。羡~。仰~。爱~。景~。敬~。2 思念,依恋:思~。3 姓。

1 梵语“比丘尼”的简称,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姑。~庵。削发为~。2 古同“昵”,相近,亲近。

hēi

1 像墨和煤那样的颜色,与“白”相对:~白。2 暗,光线不足:~暗。~夜。3 隐蔽的,非法的:~枪。~市。~社会。4 恶毒:~心。5 姓。

zhèng

1 治理国家事务:~治。~府。~党。~权。~纲。~策。~令。~绩。~见。~客(为个人或某一集团利益从事政治活动的人)。~局。~变。参~。议~。2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财~。邮~。民~。3 家庭或集体生活中的事务:家~。4 姓。

1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2 鞭打:~马。鞭~。3 激励,促进:~动。~勉。4 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5 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命。~免。~封。6 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论。~问。7 杖:~杖。8 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9 计谋,主意,办法:上~。献~。决~。政~。~划。束手无~。10 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11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