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杖的拼音、解释、组词
折杖的简介:
zhē/zhé/shé zhàng
1.刑法名。宋初定折杖制,规定各等流刑﹑徒刑﹑杖刑﹑笞刑责杖数,以及杖﹑笞的尺寸。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律令刑罚.折杖》﹑《宋史.刑法志一》。
1.刑法名。宋初定折杖制,规定各等流刑﹑徒刑﹑杖刑﹑笞刑责杖数,以及杖﹑笞的尺寸。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律令刑罚.折杖》﹑《宋史.刑法志一》。
- AI解释
《折杖》的解释
“折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属于肉刑。它通常在唐代开始实施,并且随着朝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主要适用对象是犯罪情节较轻、危害不大者,通过折断一定的杖数来达到惩罚目的。根据不同的罪行和程度,所使用的杖大小、数量也不尽相同。
“折杖”的初衷在于以劳役代替传统的肉刑(如笞、杖等),它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温和的惩罚方式。在执行过程中,犯人通常要接受一定期限的劳役或者从事公共工程劳动,如筑路、修桥等。这种方法旨在通过让罪犯付出劳动来赎罪,同时也减少了肉体痛苦。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折杖”也逐渐被其他更为轻缓或温和的刑罚替代,最终在宋朝时完全废除。
造句
- 唐代初期对于一些轻微犯罪如偷盗少量财物的行为通常适用“折杖”,即让罪犯承担一定期限的劳役。
- 尽管“折杖”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温和的刑罚手段,但它仍属于肉刑的一种,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带有一定的痛苦和不便。
- 历史学家通过研究唐代档案发现,“折杖”的实施过程比传统笞、杖等肉刑要复杂得多,需要仔细计算杖的数量以适应不同罪行的程度。
- 宋代时,随着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对刑法人道化趋势的追求,最终废除了“折杖”这一刑罚形式。
- 由于“折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具体的劳役种类及时间长短,因此司法官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来进行准确判决。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