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缰的拼音、解释、组词
垂缰的简介:
chuí jiāng
1.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苻坚为慕容冲所袭,坚驰騧马,堕而落涧,追兵几及,计无由出。马即踟蹰,临涧垂鞍与坚。坚不能及,马又跪而授焉,坚援之,得登岸而走庐江。"清周亮工《书影》卷十述此事作"垂缰",引李子田曰:"马有垂缰之恩始此。"古诗文中常用作报恩的典故。
1.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苻坚为慕容冲所袭,坚驰騧马,堕而落涧,追兵几及,计无由出。马即踟蹰,临涧垂鞍与坚。坚不能及,马又跪而授焉,坚援之,得登岸而走庐江。"清周亮工《书影》卷十述此事作"垂缰",引李子田曰:"马有垂缰之恩始此。"古诗文中常用作报恩的典故。
- AI解释
词语“垂缰”主要出现在古代汉语中,其具体含义和使用场景如下:
解释
-
基本含义:“垂缰”是指在古代马术或骑术训练中,指将领马绳的一端垂下,以便于控制、引导或者暂时固定住马匹。有时也可引申为对某种事物保持警惕而不直接干预的状态。
-
使用场景:通常与军事、狩猎等活动相关联,涉及到对马匹的管理及控制。
造句
-
“为了确保比赛中的安全,选手在骑马前都会仔细垂缰,检查马具是否完好无损。”
-
在古代战场上,将领们常常要“垂缰”于马鞍一侧,以便随时准备下马指挥或撤退。
-
游猎时,猎人们需要“垂缰”,让马匹自由奔跑,而自己则紧握缰绳,准备好随时控制住马匹。
-
在训练新兵的环节中,教官会示范如何“垂缰”于马鞍上,以更好地掌握与马匹互动的方法。
-
有时候,人们也会用“垂缰”来比喻在某些事务面前保持谨慎的态度,既不完全放弃也不急于采取行动。“他对这个项目的未来还‘垂缰’着呢。”
请注意,“垂缰”的现代用法较为少见,其核心含义和应用场景主要限于古代骑术或军事训练领域。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