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中桂的拼音、解释、组词
月中桂的简介:
yuè zhōng guì
1.神话传说谓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名吴刚﹐学仙有过﹐谪令常斫桂树﹐树创随合。事见《初学记》卷一引晋虞喜《安天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唐李白《赠崔司户文昆季》诗:"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后以为科举应试中式的典实。
1.神话传说谓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名吴刚﹐学仙有过﹐谪令常斫桂树﹐树创随合。事见《初学记》卷一引晋虞喜《安天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唐李白《赠崔司户文昆季》诗:"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后以为科举应试中式的典实。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神话传说中月中的桂树。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天咫》:「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日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月中桂》这个词汇出自于中国古代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它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意象。在古代文化中,“月中桂”通常指的是生长在月亮上的桂树,象征着高洁、清雅以及美好的情感寄托。
详细解释
-
历史渊源:“月中桂”的说法最早见于《述异记》等古籍中,描述了一棵神奇的桂树生长在月宫里。这棵树不仅代表了超凡脱俗的美好,还象征着纯洁和宁静。
-
文化意义:
- 月亮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之一,代表着思念、孤独或是远离尘嚣的精神世界。
-
桂花自古以来就是高洁、清雅的象征。中秋节赏月时,人们也会观赏桂花,寓意着团圆和美满。
-
艺术表现:在绘画、诗歌等文艺作品中,“月中桂”常被用来描绘一种远离尘嚣、超凡脱俗的美好境界。
造句
- 在那清冷的月夜下,他仿佛看见了那棵生长于月亮之上的神奇桂树。
- “月中桂”的意象不仅令人联想到清幽的月光与香气,还传递出一种远离尘嚣的心境。
- 每当中秋佳节来临,人们总会抬头仰望那轮明月,想象着其中那棵不朽的桂花树。
- 诗人笔下的“月中桂”不仅是自然之美的描绘,更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 艺术家通过《月中桂》这一主题创作出一幅幅富有诗意的作品,展现了人类对于超凡脱俗境界的不懈追求。
这些句子旨在表达“月中桂”的深刻含义及其在文学艺术中的广泛应用。
分词解释
月
yuè
1 月亮;月球。地球的卫星:~光(月球反射太阳的光)。~蚀。2 计时单位,公历一年分十二个月。3 按月出现的,每月的:~刊。~薪。4 形状像月亮的,圆的:~饼。~琴。5 妇女产后一个月以内的时间:~子。
中
zhōng,zhòng
1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心。当(dàng)~。~原。~华。2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房~。~饱。3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辍(中途停止进行)。~等。~流砥柱。4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5 特指“中国”:~式。~文。6 适于,合于:~看。
桂
guì
1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别称:~剧。~系军阀。2 〔~花〕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叶椭圆形,开白色或暗黄色小花,有特殊的香气,供观赏,亦可做香料,通称“木犀”;简称“桂”,如“金~”,“~子飘香”、“~轮”(月的别称,相传月中植桂花。亦称“桂魄”)。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