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鹄类鹜的拼音、解释、组词
刻鹄类鹜的简介:
刻:刻画;鹄:天鹅;类:似,象;鹜:鸭子。画天鹅不成,仍有些象鸭子。比喻模仿的虽然不逼真,但还相似。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虽然雕不成天鹅,尚类似野鸭。语本汉˙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比喻仿效虽欠逼真,但仍近似。幼学琼林˙卷四˙鸟兽类:刻鹄类鹜,为学初成。亦用以比喻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故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鹄类鹜,则无所取焉。
1. 虽然雕不成天鹅,尚类似野鸭。语本汉.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比喻仿效虽欠逼真,但仍近似。《幼学琼林.卷四.鸟兽类》:「刻鹄类鹜,为学初成。」亦用以比喻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故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鹄类鹜,则无所取焉。」
《刻鹄类鹜》这一成语来源于《世说新语·夙慧》,讲述了东晋时期一个名叫陈处的儿子模仿大画家顾恺之的故事,用来比喻效仿的对象虽然本身很好,但自身条件、能力有限导致模仿效果不佳。其中“鹄”指天鹅,“鹜”指野鸭。
详细解释: - 鹄(hú):天鹅的一种,体态较大,羽毛洁白。 - 类(lì):类似,相似。 -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刻划天鹅却像野鸭一样,形象地描绘了模仿者虽然努力效仿但效果不如意的情况。在历史上常被用来形容学习或模仿的对象虽好,但因自身条件限制或方法不当,导致最终的成果不尽如人意。
造句: 1. 小明买了一本钢琴教材开始自学弹奏,尽管他认真按照书上的指法练习,但手指不够灵活,结果弹出来的曲子与教程上相差甚远,真是“刻鹄类鹜”啊。 2. 他在演讲比赛中模仿了去年的冠军选手,虽然努力模仿对方的动作和语调,但毕竟水平有限,“刻鹄类鹜”,效果可想而知。 3. 小李想学习画画却苦于没有天赋,他每天都在模仿名画,结果画出的作品“刻鹄类鹜”,连自己都认不出来是哪位画家的风格。 4. 王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曾说:“大家都要学习鲁迅先生那种深刻的笔触和犀利的思想,但要记住‘刻鹄类鹜’的道理,不要盲目模仿。” 5. 小林想学做菜却因厨艺有限,每次照着食谱去做,结果做得“刻鹄类鹜”,远不如去外面餐馆里吃来得美味。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刻鹄类鹜”不仅适用于艺术领域,在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都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