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拼音、解释、组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简介:

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
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为今后行事的鉴镜。#语出《战国策.赵策一》。

2. #《战国策.赵策一》1>张孟谈既固赵宗,广封疆,发五百,乃称简之涂以告襄子曰:「昔者,前国地君之御有之曰:『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约两主势能制臣,无令臣能制主。故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军以上,不为近大夫。』今臣之名显而身尊,权重而众服,臣愿捐功名去权势以离众。」襄子恨然曰:「何哉?吾闻辅主者名显,功大者身尊,任国者权重,信忠在己而众服焉。此先圣之所以集国家,安社稷乎!子何为然?」张孟谈对曰:「君之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谓,持国之道也。臣观成事2>,闻往古,天下之美同3>,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君若弗图4>,则臣力不足。」怆然有决色。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汉.贾谊《新书.卷一.过秦下》。 (2) 成事:已成的事。指过往的事。 (3) 美同:有美而同。 (4) 图:谋划、打算。〔参考资料〕 汉.贾谊《新书.卷一.过秦下》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3. 战国时,晋国王室政权旁落到智伯、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四家。其中智伯势力最强、野心也最大,他为削弱其他三家势力,假借晋君名义向各家索求一大笔土地,韩康子和魏桓子都依要求交出土地,只有赵襄子拒绝。智伯被拒绝后十分生气,便联合韩、魏两家出兵攻打赵氏。赵襄子虽然在武力上处于劣势,但靠著张孟谈所献的计策,让智伯陷入苦战,最后张孟谈还说服韩、魏两家改与赵氏合作,灭了智氏。在此役中,张孟谈立下大功,赵襄子封给他许多土地和极高的官爵,不料张孟谈却因而要求辞官归隐,襄子惊讶地问:「为君主立下大功的人,理应受此礼遇,这样才能服众啊!这也是先圣先贤们安定国家的方法,你为什么要这样呢?」张孟谈答道:「我察看古往今来的历史事件,知道君臣永远无法共享权势,真这样做的,未曾有过好结局。前人的教训,正可作为我们的借镜啊!」赵襄子在他的坚持下也只好答应。张孟谈于是辞掉官职,并把名下所有封地献还,然后就在负亲这个地方耕作自足。在此事中,张孟谈表现出的智慧与赵襄子表现出的英明,正因为他们能如张孟谈所说:「前事之不忘,后世之师。」把历史的教训转化成自己的借镜。后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被用来指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为今后行事的鉴镜。

1. 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为今后行事的依据。《战国策.赵策一》:「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唐.陈子昂〈谏用刑书〉:「臣读汉书至此,未尝不为戾太子流涕也。古人云,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伏愿陛下念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出自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一句成语,这句话的意思是指过去的教训不应该被遗忘,而是可以作为未来的指导和借鉴。它强调了从历史中学习的重要性,用以避免重蹈覆辙。

详细解释

  • “前事”:指的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
  • “不忘”:意味着不要忘记这些事情所带来的教训或经验。
  • “后事之师”:表示将从前的事例作为未来行动的指导,以吸取经验和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这句话鼓励人们从历史和前辈的经验中学习,无论是成功的案例还是失败的经历都值得我们去理解和应用,从而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能够更加明智地决策。

造句

  1. 历史上的教训告诉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经验,防止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
  2. 面对当前的商业竞争环境,我们应该以历史为镜,学习成功企业的经验和失败企业的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 在教育领域,家长和老师应当重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原则,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4. 国家的安全和发展需要我们时刻铭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重要性,不断汲取历史的教训,以确保未来的安全与繁荣。
  5. 作为企业管理者,我们应该深刻理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理念,从过去的成功案例中寻找灵感,在面对挑战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这些句子展示了不同场景下如何应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原则。通过具体的应用情景,进一步加深了对这句成语的理解和认识。

分词解释

qián

1 指空间,人面所向的一面;房屋等正门所向的一面;家具等靠外的一面,与“后”相对:~面。~边。~方。面~。~进。~程。2 指时间,过去的,往日的,与“后”相对:以~。~人。~此。~科。~嫌。~言。~车之鉴。3 顺序在先的:~五名。4 向前行进:勇往直~。

shì

1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情。~件。~业。2 变故:~故(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情,如工作中的死伤等)。~端。3 职业:谋~(指找职业)。4 关系和责任:你走吧,没你的~了。5 办法:光着急也不是~儿,还得另找出路。6 做,治:不~生产。无所~事。7 服侍:~父母。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wàng

1 不记得,遗漏:~记。~却。~怀。~我。~情。~乎所以。

hòu

1 君主;帝王:商之先~(先王)。2 帝王的正妻:皇~。太~。3 诸候。《書•舜典》:“肆覲東后。”4 指空间在背面,反面的,与“前”相对:~窗户。~面。~学。~缀。~进。5 时间较晚,与“先”相对:日~。~福。~期。6 指次序,与“前”相对:~排。~十名。7 子孙:~辈。~嗣。~裔。~昆。无~(没有子孙)。8 姓。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shī

1 教人的人:老~。导~。~傅。~生。~徒。~德。良~益友。好(hào )为人~。2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工程~。医~。技~。3 效法:~法古人。4 榜样:~范。5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母。~兄。~弟。~妹。6 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法~。禅~。7 军队:会~。出~。8 军队的编制单位,团或旅的上一级:~长。~座。9 一国的首都:京~。10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