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旒的拼音、解释、组词

冕旒的简介:

miǎn liú
1.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顶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见《周礼.夏官.弁师》。 2.专指皇冠。借指皇帝﹑帝位。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冕,礼帽。旒,礼帽前后端垂下的穿玉丝绳。冕旒是古代最尊贵的一种礼帽,平顶。天子的礼帽有十二旒,诸侯以下递减。唐.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明.凌蒙初《红拂记》第四出:「则索向东南地浇杯酒,抵多少具衣冠拜冕旒。」

词语解释

冕旒》一词源自古代中国,指帝王所戴的一种礼帽。具体而言,“冕”是古代帝王、诸侯等在祭祀或举行重要典礼时穿戴的正式礼帽;“旒”则是垂挂在冠冕前后的装饰物,通常由丝带或其他材料制成,象征着尊贵与威严。

冕旒不仅是王权和身份的象征,也是礼仪文化的一部分。它代表着皇权不可侵犯、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在古代文献中,“冕旒”的使用往往与庄严、隆重的仪式有关,如祭祀天地、祖先等重要典礼中,帝王必须穿戴冕旒来表示自己的尊贵地位以及对神明或先祖的尊敬。

造句

  1. 古代宫廷中的礼节繁复而庄重,皇帝每次出巡都要戴上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威的冕旒
  2. 在《诗经》中记载,君王在朝堂之上穿着龙袍,头戴冕旒,接受臣子们的朝拜,彰显了皇权的威严与神圣不可侵犯。
  3. 每当皇帝进行祭典时,他都要戴上那代表无上荣光和崇高地位的冕旒,以此来表达对天地神明的敬畏之心。
  4. 尽管民间传说中经常出现能够隐身或变化形体的人物,但在正式的皇家祭祀场合,他们依然要按照规范穿戴冕旒,体现出礼仪的重要性。
  5. 在古代宫廷画作中,常常可以看到皇帝头戴金光闪闪的冕旒,身披华丽的龙袍,在群臣面前威仪庄重地宣读诏书的情景。

这些句子不仅展示了“冕旒”的具体含义和使用场景,同时也体现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分词解释

miǎn

中国古代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员们戴的礼帽,后专指帝王的皇冠:冠~。加~。卫~(卫护帝王头上的皇冠,喻维护帝王的最高统治权力或保持体育竞赛中的上届冠军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