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籍的拼音、解释、组词

农籍的简介:

nóng jí
1.农业户籍。

  • AI解释

农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身份登记制度,主要记载了农民及其土地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农”指的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而“籍”则有册籍、记录簿之意。农籍主要是为了国家对农业人口进行管理,以及征收赋税和徭役等目的而设立的。

详细解释:

  • 农籍登记:古代政府通过农籍制度来登记农民的身份、土地面积及耕作情况,确保能够准确掌握全国的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
  • 用途与意义:这种制度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如田赋),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手段。通过对农民的管理和监督,可以有效防止逃税漏税现象的发生,同时也能保证政府对劳动力的有效调配。

造句:

  1. 在清朝时期,每家农户都必须填写详细的农籍登记表。
  2. 农籍记录不仅是税收的基础,也反映了当时的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状况。
  3. 汉代的“编户齐民”政策实际上就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农籍管理制度。
  4.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的农籍登记系统逐渐被更加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所取代。
  5. 史学家们通过研究明清时期的农籍资料,得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农业生产情况。

分词解释

nóng

1 种庄稼,属于种庄稼的:务~。~业。~田。~产。~垦。~家。~忙。~民。~妇。~奴。2 种庄稼的人:贫~。菜~。谷贱伤~。3 姓。

1 书,书册:古~。书~。经~。典~。2 登记隶属关系的簿册;隶属关系:~贯。户~。国~。学~。3 登记:~没(mò)。~吏民。4 征收:~田。5 〔~~〕❶形容纷扰很大;❷形容名声很大;❸形容纵横交错的样子。6 古代各种捐税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