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的拼音、解释、组词

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的简介:

nèi jǔ bù shī qí zǐ,wài jǔ bù shī qí chóu
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 AI解释

这个成语“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出自于《左传·宣公三年》,原文为:“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对曰:‘解狐,其材可为令长。’于是晋侯置之。其母谓之曰:‘汝父遗我二人,无以报德,而请出举人。子其许我。’对曰:‘诺。昔者吾先君之治长也,好善而恶邪。此二者,寡能备焉;虽然,求则得之。夫去何咎,得所求,何辱焉?’”后世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能够公正无私地举荐人才,无论亲疏。

解释: - 内举:指在内部推荐人才。 - 不失其子:即使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或非常亲近的人,也不偏私。 - 外举:指的是在外部寻找并推荐合适的人才。 - 不失其仇:即便是与自己有过节或者不和的人,也能公正推荐。

这个成语强调了在选拔人才时,应当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应受到个人情感的影响。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公正、无私选拔人才的重视和推崇。

造句: 1. 作为一名领导,他始终秉持“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的原则,为公司引进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 2. 他的公平公正已经成为了同事间公认的准则,无论是谁提出申请,都必须按照这个原则来决定是否录用。 3. 在这次选拔中,尽管候选人中有他多年未见的老友,但他还是严格遵守了“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的原则。 4. 虽然自己的亲兄弟在竞争中表现得更好,但他依然推荐了更优秀的人选,展现了真正“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的风范。 5. “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这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操守,更是他对团队建设的一种负责态度。

分词解释

nèi,nà

1 里面,与“外”相对:~部。~外。~定。~地。~阁。~行(háng )。~涵。2 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人。~亲。~弟。3 亲近:~君子而外小人。

1 向上抬,向上托:~头。~手。~重。~棋不定。2 动作行为:~止。轻而易~。3 发起,兴办:~义。~办。创~。4 提出:~要。~例。5 推选,推荐:推~。荐~。6 全:~国。~世。~家。7 古代指科举取士:科~。~人。一~成名。8 攻克:“一战而~鄢、郢”。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qí,jī

1 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所。莫名~妙。三缄~口。独行~是。自食~果。2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他。~余。~次。文如~人。名副~实。言过~实。3 那里面的:~中。只知~一,不知~二。4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5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土石何?”6 词尾,在副词后:极~快乐。大概~。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

wài

1 与“内”、“里”相对:~边。~因。里应(yìng )~合。~行(háng )。2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国。~路(同“外地”)。~族。~省。~星人。3 指“外国”:~域。~宾。~商。4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公。~婆。~甥。5 称岳父母:~父。~姑(岳母)。6 称丈夫:~子(亦指非婚生之子)。7 关系疏远的:~人。8 对正式的而言,指非正式的:~号(绰号)。~史(指正史以外的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传(zhuàn )。9 传统戏剧角色名:~旦。~末。~净。

chóu,qiú

1 深切的怨恨:~敌。~恨。~视。疾恶如~。同~敌忾(全体一致痛恨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