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定的拼音、解释、组词
克定的简介:
kè dìng
1.《诗.周颂.桓》:"桓桓武王,保有厥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郑玄笺:"能定其家先王之业,遂有天下。"后因称安定或平定为"克定"。
1.《诗.周颂.桓》:"桓桓武王,保有厥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郑玄笺:"能定其家先王之业,遂有天下。"后因称安定或平定为"克定"。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安定、平定。《诗经.周颂.桓》:「于以四方,克定厥家。」《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既建明哲,克定统业。」
2. 注定。《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五三出》:「天生缘分克定,好一对夫妻。」
《克定》一词出自于古文,其含义较为具体且带有历史色彩。在古代文献中,“克”常表示克服、战胜的意思;“定”,则有确定、平定之意。“克定”合起来通常指的是完全征服或平定了某个地方或情况。
详细解释: - 克:克服、控制,指通过努力达到某种目的。 - 定:稳定、确立,意为使某事达到稳固的状态或者完成某项任务。 - 合在一起的“克定”即意味着用武力或者其他方式彻底征服或平定某一地区或情况。
在古代文献中,“克定”多用于描述军事行动的结果或是对某一局势的处理结果,表示完全征服或平定某个地方。这个词汇现在较少使用于日常语言,但在文学作品、历史叙述或者特定的语境中仍可见到。
造句: 1. 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克定中原,最终完成了汉室的大业。 2. 隋炀帝曾多次远征高丽,但最后并未能够彻底克定高丽国力。 3. 唐朝初年,李靖带领大军东进,迅速克定了突厥在西域的势力范围。 4. 在古代战争中,“克定”往往意味着一个国家或民族对敌方的完全征服和控制。 5. 这次战役虽然艰难,但最终我们成功地克定了这片土地,确保了和平与安全。
分词解释
克
kè
1 能够:~勤~俭。2 战胜,攻下:攻~。~复(战胜敌人并收回失地)。3 制伏:~服。~制。~己奉公。以柔~刚。4 严格限定:~日。~期。~扣。5 消化:~食。6 公制重量单位或质量单位:一克等于一公斤的千分之一。7 中国西藏地方的容量单位,一克青稞约二十五市斤;亦是其地积单位,播种一克种子的土地称为一克地,约合一市亩。
定
dìng
1 不动的,不变的:~额。~价。~律。~论。~期。~型。~义。~都(dū)。~稿。~数(shù)(a.规定数额;b.指天命;c.规定的数额)。断~。规~。鉴~。2 使不变动:~案。~罪。决~。确~。3 平安,平靖(多指局势):大局已~。4 镇静,安稳(多指情绪):心神不~。5 确凿,必然的:必~。镇~。6 预先约妥:~计。~情。~货。~做。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