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内攘外的拼音、解释、组词

安内攘外的简介:

ān nèi rǎng wài
攘:排除。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安定内部的叛乱,抵御外敌的侵凌。如:当国家危急存亡之秋,理应安内攘外双管齐下。

1. 安定内部,抵御外患。【例】当国家危急存亡之秋,理应安内攘外,双管齐下。

1. 安定内部的动乱,抵御外敌的侵凌。如:「当国家危急存亡之秋,理应安内攘外,双管齐下。」《清史稿.卷一五八.邦交志六》:「夫安内攘外之策,以固本防患为先。」

词语《安内攘外》的详细解释

安内攘外”是汉语中一个成语,常用于描述统治者的内外政策。其字面意思为“安定国内、驱逐或抵御外部力量”。具体来说,“安内”是指使国家内部稳定和谐;“攘外”则指对外部威胁进行抵抗或消灭。

这个成语主要用于政治领域,可以用来形容统治者在面对内部矛盾和外部挑战时采取的措施。通常用于历史叙述中,来评价某一时期的政治策略是否得当。

造句

  1. 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采取了“安内攘外”的政策,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国内政局;另一方面与周边民族和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威慑潜在的敌对势力。
  2. 在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候,国家领导人必须具备高超的政治智慧,才能真正实现“安内攘外”之策。
  3. 某些历史时期,通过采用“安内攘外”的策略,可以有效解决内部矛盾和外部威胁,从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4. 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安内攘外”,既注重国内民生问题的改善,又积极应对国际竞争挑战。
  5. 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安内攘外”不仅要求内部治理能力的强大,还需要具备足够的外交手腕,以确保国家利益不受侵害。

以上就是对成语《安内攘外》的详细解释及五个相关造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ān

1 平静,稳定:~定。~心。~宁。~稳。~闲。~身立命。~邦定国。2 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民。~慰。~抚。3 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4 没有危险,不受威协:平~。转危为~。5 装设:~置。~家立业。6 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他~的什么心?7 疑问词,哪里:~能如此?8 姓。

nèi,nà

1 里面,与“外”相对:~部。~外。~定。~地。~阁。~行(háng )。~涵。2 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人。~亲。~弟。3 亲近:~君子而外小人。

rǎng

1 侵夺,偷窃:~羊(指暴露亲人的过失,语出《论语·子路》中的“其父~羊,而子证之”)。~夺。~窃。~善(掠人之美)。2 推,排斥:~斥。~除。~夷(抵御外国侵略)。3 烦乱:~~(纷乱)。扰~。4 捋:~袂。~臂。

wài

1 与“内”、“里”相对:~边。~因。里应(yìng )~合。~行(háng )。2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国。~路(同“外地”)。~族。~省。~星人。3 指“外国”:~域。~宾。~商。4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公。~婆。~甥。5 称岳父母:~父。~姑(岳母)。6 称丈夫:~子(亦指非婚生之子)。7 关系疏远的:~人。8 对正式的而言,指非正式的:~号(绰号)。~史(指正史以外的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传(zhuàn )。9 传统戏剧角色名:~旦。~末。~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