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贫乐道的拼音、解释、组词

安贫乐道的简介:

ān pín lè dào
道:主张,思想。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能安于贫困的处境,并仍以信守道义为乐。语出《文子.上仁》。

2. 《文子.上仁》文子问:「仁义礼何以为薄于道德也?」老子曰:「为仁者必以哀乐论之,为义者必以取与明之。四海之内,哀乐不能遍;竭府库之财货,不足以赡万民。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因天地之性,万物自正而天下赡,仁义因附。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德过其位者尊,禄过其德者凶。德贵无高,义取无多。不以德贵,窃位也。不以义取者,盗财也。圣人安贫乐道,不以欲1>伤生,不以利累己,故不违义而妄取2>。……」 〔注解〕 (1) 欲:欲望。 (2) 妄取:随便拿取。

3. 《文子》又称《通玄真经》,为道家经典。〈上仁〉篇中有一段藉著文子与老子间的问答,以阐述道家所崇尚的自然无为。文子问:「为什么仁义礼等法则不如道德重要呢?」老子回答道:「行仁义者,不可能将其施为广布于天下,所以不如修道行德,顺应天地间的自然法则,那么不必有什么作为,万事万物便自然合于仁义了。……真正的圣贤之人,应该顺其自然,安于任何处境,即使贫困,也信守天道,不因求取额外的欲望或私利而损害了生机,当然也不会任意索求而违逆正道。」其实道家的中心思想便是自然无为。文子所揭示的即此理念,所以要人安于现况,即使贫困,也能乐于信守正道,不作他想,也就是所谓的「安贫乐道」了。后来「安贫乐道」演变为一句成语,用来比喻能安于贫困的处境,并仍以信守道义为乐。

1. 以信守道义为乐,而能安于贫困的处境。【例】他安贫乐道,即使三餐不继,也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绝不会汲汲于名利。

1. 以信守道义为乐,而能安于贫困的处境。《后汉书.卷二六.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晋书.卷九一.儒林传.刘兆传》:「安贫乐道,潜心著述,不出门庭数十年。」也作「乐道安贫」、「安贫守道」。

《安贫乐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神境界,源自儒家思想。这个成语主要强调的是在贫困的生活条件下也能自得其乐、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并以此为乐,追求更高尚的精神生活或道德理想。

“安”在此处意为安心、安于,“贫”指的是物质上的匮乏,“乐道”则指对某种生活方式或哲学思想感到满意和愉悦。整体来说,《安贫乐道》反映了一种不以物质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个人幸福的标准,而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充实与道德价值追求的生活态度。

造句:

  1. 他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他一直坚持安贫乐道的精神,认为生活中的点滴都能带来快乐。
  2. 面对生活的困境,李女士选择了一种安贫乐道的态度,她认为内心的富足远比物质上的富有更为重要。
  3. 张教授一家尽管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乐于助人,积极向上。
  4. 即使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小王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让他在逆境中也能找到前进的动力。
  5. **他们选择远离都市的喧嚣,住在乡间的小屋中过着简单的生活,享受着安贫乐道的乐趣,内心世界却异常丰富。

这些句子不仅展示了《安贫乐道》这一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同时也展现了不同场景下人们运用这种精神的态度。

分词解释

ān

1 平静,稳定:~定。~心。~宁。~稳。~闲。~身立命。~邦定国。2 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民。~慰。~抚。3 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4 没有危险,不受威协:平~。转危为~。5 装设:~置。~家立业。6 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他~的什么心?7 疑问词,哪里:~能如此?8 姓。

pín

1 穷,收入少,生活困难,与“富”相对:~穷。~寒。~民。清~。2 缺乏,不足:~乏。~血。~瘠。3 絮烦可厌:~相(xiàng )。~气(a.絮烦可厌;b.行动态度不大方。“气”均读轻声)。4 僧道谦称:~道。~僧。

lè,yuè,yào,lào

1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2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3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4 笑:这事太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