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席子的简介:
xí zǐ
1.用芦苇﹑竹篾﹑蒲草等编成的铺垫用具。
1.用芦苇﹑竹篾﹑蒲草等编成的铺垫用具。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铺垫于地上或床上,以供坐卧的平面片状用具。多由竹篾、苇篾或草编织而成。
《席子》的详细解释
席子,是一种用草、竹片或其他材料编织而成的平坦柔性的制品。它通常用于铺在地上或床上,作为坐卧时的垫层或者临时使用的地面覆盖物。
-
材质与制作:常见的席子有草席、竹席和藤席等,其中草席使用稻草、麦秆等植物编制;竹席使用细小的竹条编织而成;而藤席则是利用韧性较强的藤条制成。现代还出现了塑料或合成材料制成的人造席子。
-
用途:除了常见的坐卧功能外,在炎热的夏季,人们还会用凉席(多指竹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在农村地区,有时候也会用来作为地面覆盖物或者临时搭建的床铺使用。此外,它还常用于装饰或工艺品制作中。
-
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席”与“坐”的习惯紧密相关,反映了古人对礼仪和生活习惯的理解。“席地而坐”是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在一些正式场合,人们会依据身份地位坐在不同的材质上,体现等级差异。
造句
- 每到夏天,小李总喜欢在阳台铺上一张凉席,享受户外的微风。
- 走进农家的小屋,可以看到地面上铺着厚厚的草席,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 小明为了备考,在书房地上铺了一张凉席,准备在这里通宵复习。
- 他们家祖祖辈辈都用竹席来度过夏天,因为感觉这种材质既透气又凉爽。
- 在这个充满怀旧气息的茶馆里,老板特地摆上了几张藤编的席子,供顾客坐卧休息。
分词解释
席
xí
1 用草或苇子编成的成片的东西,古人用以坐、卧,现通常用来铺床或炕等:~子。草~。苇~。竹~。凉~。~地而坐。~卷(juǎn )。2 座位:~位。~次。出~。列~。3 酒筵,成桌的饭菜:筵~。宴~。酒~。4 特指议会中当选的人数:四~。5 职位:主~。西~(塾师)。6 量词:一~酒。7 姓。
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