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笏看山的拼音、解释、组词

拄笏看山的简介:

zhǔ hù kàn shān
拄:支撑;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版。旧时比喻在官有高致。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笏,上朝时所持的手版。晋王徽之担任桓冲的车骑参军,桓冲询问王徽之时,王徽之以朝笏摀著面颊,悠然的观看西山。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比喻人倜傥不羁,身在官场却有闲情雅致。宋˙陆游˙春晚书怀诗:脱巾漉酒从人笑,拄笏看山颇自奇。

1. 笏,上朝时所持的手版。晋王徽之担任桓冲的车骑参军,桓冲询问王徽之时,王徽之以朝笏摀著面颊,悠然的观看西山。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比喻人倜傥不羁,身在官场却有闲情雅致。宋.陆游〈春晚书怀〉诗:「脱巾漉酒从人笑,拄笏看山颇自奇。」

《拄笏看山》出自中国古代文人雅趣的故事,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人高洁的情操和对自然美的追求。"笏"是古代官员用来记事的手板,这里“拄笏”意为手执着手板站立欣赏。这个典故具体与东晋时期的大诗人谢灵运有关。

解释

  • 词语来源: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会稽郡太守谢灵运游历山水时,常将手执的手板(笏)插入山中岩石的缝隙之中,借此稳定身体以更好地观赏景色。这个举动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推崇。

  • 象征意义:“拄笏看山”不仅表现了个人对自然景观的赞赏与感悟,同时也寓意着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以及高尚的情操。此典故在后来成为文人墨客游历山水、抒发情怀时常用的诗意表达方式之一。

造句

  1. 春天里,他独自一人拄笏看山,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心情格外舒畅。
  2. 每到周末,我都会去附近的山区拄笏看山,享受那份宁静与美丽。
  3. 他们三五成群,手持手板,悠然地拄笏看山,寻找着自然界的灵感源泉。
  4. 无论生活多么忙碌,她总能抽出时间,独自一人拄笏看山,来慰藉疲惫的心灵。
  5. 这次旅行中,他特意选在早晨阳光未出的时候拄笏看山,捕捉到那独特的光影效果。

通过这些句子的使用,“拄笏看山”不仅传达了一种特定的场景和感受,还能够让人联想到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分词解释

zhǔ

1 用手扶着杖或棍支持身体的平衡:~着拐棍走。2 讽刺,驳倒:“(云)既论难,连~五鹿君”。

shān

1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2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3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