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甲曳兵的拼音、解释、组词

弃甲曳兵的简介:

qì jiǎ yè bīng
丢掉盔甲,拖着武器。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抛弃铠甲,拖著兵器。形容战败逃走的狼狈状。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东周列国志˙第六回:被公子翚奋勇当先,只一阵,杀得宋兵弃甲曳兵,逃命不迭。

1. 抛弃铠甲,拖著兵器。形容战败逃走的狼狈状。《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东周列国志》第六回:「被公子翚奋勇当先,只一阵,杀得宋兵弃甲曳兵,逃命不迭。」

词语解释

弃甲曳兵,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是中国古代军事术语中的一个成语。这里的“甲”指的是铠甲,“兵”指的是武器。该词具体描述的是士兵在战场上因战败或撤退而丢盔弃甲、拖着受伤的兵器逃跑的状态。这不仅是一种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也常被用于描绘军队在战斗中失利后狼狈逃窜的情景。

造句

  1. 战争结束后,敌军四处散落,弃甲曳兵,狼狈不堪地向南方撤退。
  2. 这次战斗的结果是士兵们纷纷丢盔卸甲、拖着伤痕累累的兵器逃回了城内。
  3. 当敌人受到重创时,他们开始慌乱起来,弃甲曳兵四散而逃。
  4. 在遭遇伏击后,敌军队伍出现了混乱,有人甚至弃甲曳兵,惊恐地四处奔跑。
  5.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原本斗志昂扬的士兵们开始放弃铠甲和兵器,狼狈地退却,形成“弃甲曳兵”的场景。

这些句子都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在特定情境下士兵们因害怕而丢盔卸甲、拖着受伤武器逃跑的状态。

分词解释

1 舍去,扔掉:抛~。遗~。~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世(超出世俗或指去世)。~养(父母死亡的婉辞)。~置不顾。~瑕录用。

jiǎ

1 天干的第一位,用于作顺序第一的代称:~子。花~(六十岁的人)。2 居于首位的,超过所有其它的:~等。3 古代科举考试成绩名次的分类:一~(名为“进士及第”);二~(名为“进士出身”);三~(名为“同进士出身”)。4 古代军人打仗穿的护身衣服,用皮革或金属叶片制成:盔~。~兵。~士。5 现代用金属做成有保护功能的装备:~板。装~车。6 某些动物身上有保护功能的硬壳:龟~。7 手指或脚趾上的角质硬壳:指~。8 旧时户口编制单位:保~。~长。9 植物果实的外壳:~坼(外表裂开)。10 古同“胛”,肩胛。

bīng

1 武器:~器。~刃。~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2 战士,军队:~士。~卒。~丁。~戎相见(指武装冲突)。3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法。~家。~机。~衅(战争的争端)。~书。~谏(进谏时以武力要挟,迫使必从)。~荒马乱。~贵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