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师的拼音、解释、组词
国师的简介:
guó shī
1.国家的军队。 2.王莽设置的职官。 3.太师的别称。 4.一国的师表。 5.指国子祭酒。 6.帝王封赐僧人的尊号。始于北齐法常。 7.元﹑明﹑清亦用以敕封藏传佛教地区(西藏﹑内蒙等)的上层僧侣。
1.国家的军队。 2.王莽设置的职官。 3.太师的别称。 4.一国的师表。 5.指国子祭酒。 6.帝王封赐僧人的尊号。始于北齐法常。 7.元﹑明﹑清亦用以敕封藏传佛教地区(西藏﹑内蒙等)的上层僧侣。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国家的军队。《左传.襄公十八年》:「子殿国师,齐之辱也。」
2. 一国的师表。《后汉书.卷二七.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赵典》:「公卿复表典笃学博闻,宜备国师。」
3. 王莽时设立的官名。《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少阿、羲和、京兆尹红休侯刘歆为国师,嘉新公。」
4. 六朝时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师」。《梁书.卷四一.列传.王承》:「三世为国师,前代未之有也,当世以为荣。」
5. 古代帝王对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尊称。《景德传灯录.卷五.西京光宅寺慧忠禅师》:「时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敕令与国师试验,三藏才见师,便礼拜立于右边。」
《国师》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通常用来指代某一宗教团体或门派中的最高领袖,特别是指佛家中的高僧。在某些历史背景下,也可能特指某位有影响力的官员或顾问。
详细解释
- 定义:指某个宗派(如佛教)的首席或最有权威的人物。
- 背景: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国师”这个称号常用来尊称那些对国家政治、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大德高僧。他们不仅在宗教上具有极高地位,有时也会参与朝政咨询等事务。
- 特点:
- 通常是某一宗派中最年长、最有学识的长老或大师。
- 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很高的社会地位。
造句
- 在元朝时,八思巴被封为国师,成为西藏佛教萨迦派的领袖。
- 这位高僧在寺内是国师,他不仅主持日常宗教活动,还参与处理一些重要事务。
- 历史上著名的国师们,如鸠摩罗什等,他们的学说和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 现代人很少再用“国师”这个称号了,但在某些武侠小说或影视剧中,它仍然被用来描述高深莫测的武术家或智者。
- 虽然“国师”一词如今已较少使用,但它仍然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分词解释
国
guó
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2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3 姓。
师
shī
1 教人的人:老~。导~。~傅。~生。~徒。~德。良~益友。好(hào )为人~。2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工程~。医~。技~。3 效法:~法古人。4 榜样:~范。5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母。~兄。~弟。~妹。6 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法~。禅~。7 军队:会~。出~。8 军队的编制单位,团或旅的上一级:~长。~座。9 一国的首都:京~。10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