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贡的拼音、解释、组词
职贡的简介:
zhí gòng
1.古代称藩属或外国对于朝廷按时的贡纳。
1.古代称藩属或外国对于朝廷按时的贡纳。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旧日各地方所进贡的物品。《左传.僖公五年》:「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三国志.卷八.魏书.陶谦传》裴松之注引《吴书》:「华夏沸扰,干今未弭,包茅不入,职贡多阙。」
《职贡》这个词通常出现在古代文献中,指的是各国使臣向中央朝廷进献的物品、土特产或贡品。在古代中国,尤其是汉代以后,“职贡”一词常被用来形容国家间通过官方渠道进行的朝贡贸易以及由此产生的礼品交换活动。
详细解释
-
含义:“职贡”,其中“职”是指专职负责某项事务的人或事;而“贡”则是指向中央朝廷进献物品或提供服务。因此,“职贡”可以理解为承担某种责任并按照规定向中央政府进献财物或服务的行为。
-
背景与用途:在古代中国的朝贡体系中,各国使臣定期或不定期地将本国特产、珍稀物产等作为礼物呈递给中央朝廷,以表达对其统治者的尊敬和友好关系。这种行为不仅促进了政治上的相互认可,也加深了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
历史地位:职贡制度是中国古代外交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朝贡国与中原政权之间和平共处、促进经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造句
- “自古以来,各国使节携带着各种珍贵的物品来到中国,以完成他们的‘职贡’任务。”
- “在明清时期,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商品通过朝贡体系进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物质文化生活。”
- “这种朝贡制度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交易,更是加强国家间友谊与交流的重要途径。”
- “‘职贡’不仅是古代的一种外交方式,也是促进文化交流和互鉴的重要手段之一。”
- “在元朝时期,波斯等地的使臣通过完成其‘职贡’任务,将大量宝贵的香料引入中国。”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