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状的拼音、解释、组词

首状的简介:

shǒu zhuàng
1.犹言自供状。 2.犹诉状。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出首告发。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既如此,相公请回,著家中嫡亲的人来首状。」也作「首告」。

2. 诉讼告状的文书。《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老汉情愿到府中出个首状,若起不出真赃,老汉自认罪。」《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我如今替你把此情,先对赵家说了。赵家必定告状,再与你写一张首状,当官递去。」

《首状》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它源自古代中国的一种法律文书形式。"首状"主要是指古代官府受理案件时,原告或举报人向官府提交的书面控诉材料或诉讼文书。它通常记载了事情经过、证据和请求事项等,是司法程序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详细解释

  1. 构成与作用:在古代中国,当有纠纷或犯罪行为需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时,受害方或举报人会向官府提交首状,以此作为案件受理的依据。
  2. 内容结构:首状一般包含案情陈述、证据列举和请求事项等内容。它详细地记录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及具体事实经过等信息。
  3. 司法程序中的地位:在古代中国的司法体系中,首状不仅是立案的依据,也是审判过程中了解案件情况的重要资料。

造句

  1. 明朝时期,张三因家中财物被盗,便写了首状向当地官府报案。
  2. 官府接到李四提交的首状后,决定立即派人去调查案情。
  3. 首状中详细记载了钱某与赵某之间的借贷纠纷及其还款承诺。
  4. 王五在首状中不仅陈述了自己的遭遇,还提供了相关证人的信息以辅助证明。
  5. 为了更加公正地审理案件,法官仔细研读了原告提交的首状以及被告的答辩文书。

这些句子展示了“首状”在古代社会中的使用场景和作用。希望这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

分词解释

shǒu

1 头,脑袋:~饰。~级。~肯(点头表示同意)。2 领导的人,带头的:~领。元~。~脑。~相(xiàng)。3 第一,最高:~都(dū)。~府。4 最先,最早:~次。~届。~创。~日封。~义(首先起义)。5 出头告发:自~。出~。6 量词,指诗和歌:一~诗。7 姓。

zhuàng

1 形容,样子:~貌。奇形怪~。2 情况,情形:~况。病~。现~。3 叙述,描写:~语。~其事。写情~物。4 旧时叙述事件的文辞:行~。诉~。供~。5 特种格式的凭证:奖~。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