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节的拼音、解释、组词
苦节的简介:
kǔ jié
1.《易.节》:"节,亨。苦节,不可贞。"孔颖达疏:"节须得中。为节过苦,伤于刻薄。物所不堪,不可复正。故曰'苦节,不可贞'也。"意谓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
1.《易.节》:"节,亨。苦节,不可贞。"孔颖达疏:"节须得中。为节过苦,伤于刻薄。物所不堪,不可复正。故曰'苦节,不可贞'也。"意谓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坚苦卓绝,守志不渝。《易经.节卦》:「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晋书.卷四四.列传.华表》:「表以苦节垂名,司徒李胤、司隶王宏等并叹美表清澹退静。」
《苦节》详解
“苦节”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和典籍。在汉语中,“苦节”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他们的生活或行为表现得非常刻苦、清贫且坚持某种原则或信念,但有时也带有贬义,指的是过于拘泥于形式或规则,导致生活困顿的行为。
1. 文化背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以“苦节”来表彰那些在逆境中坚守高尚情操和美德的人。如古代文人墨客,在贫困之中仍能保持高洁的情操、不改初心,这种精神就常被称为“苦节”。
2. 含义
- 字面意义:“苦”意为艰苦、困苦;“节”指气节、风骨或坚持某种原则。
- 引申意义:在形容人时,“苦节”可以理解为某人在困境中仍能保持高洁品质和高尚情操。
3. 例句
-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依然保持着‘苦节’,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 “她的母亲是个‘苦节’之人,在逆境中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影响着全家人的精神面貌。”
- “在现代社会,这种‘苦节’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 “他之所以能够在经济困境中坚持‘苦节’,是因为内心有坚定的信念作为支撑。”
- “虽然物质生活并不宽裕,但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苦节’的真实含义。”
以上是对“苦节”一词的详细解释以及五个例句。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词语。
分词解释
苦
kǔ
1 像胆汁或黄连的滋味,与“甘”相对:甘~。~胆。~瓜。2 感觉难受的:~境。~海(原为佛教用语,后喻很苦的环境)。~闷。含辛茹~。吃~耐劳。~恼。3 为某种事所苦:~雨。~旱。~夏。~于(❶对某种情况感到苦恼;❷表示相比之下更苦些)。4 有耐心地,尽力地:~劝。~口婆心。刻~。~心孤诣。5 使受苦:那件事可~了你啦!
节
jié,jiē
1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外生枝。2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两~车厢。3 段落,事项:~~(一段一段地,逐步)。~目。4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气。~令。5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日。6 礼度:礼~。7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奏。~拍。~律。8 操守:~操。晚~。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9 省减,限制:~省。~制。开源~流。10 略去,简略:~选。~录。11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使~。1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