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粟的拼音、解释、组词
起粟的简介:
qǐ sù
1.谓皮肤起鸡皮疙瘩。
1.谓皮肤起鸡皮疙瘩。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因寒冷、害怕或听到不适的声音,皮肤上所起的小颗粒。宋.苏轼〈雪后书北台壁〉诗二首之二:「冻合玉楼寒起粟,先摇银海眩生花。」
实际上,“起粟”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而可能是“起粟粒”的误写或方言中的表达。在现代汉语文献中,“起粟”通常不是作为一个完整词组出现的,它可能指的是皮肤上产生小颗粒的感觉或者反应。
如果将其理解为描述皮肤上的小颗粒感(例如由于寒冷、荨麻疹等引起的),可以这样解释:“起粟”在这里可能是指皮肤表面因为某种原因出现了类似于鸡皮疙瘩的小凸起。在医学或生活描写中,可能会用到这个表达来描述身体的某些反应。
为了更贴近标准汉语和提供更为明确的信息,我将尝试解释“起鸡皮疙瘩”这一相关现象:
- “起鸡皮疙瘩”:一种皮肤上的小颗粒感,通常在感到寒冷、情绪激动(如恐惧或惊讶)时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毛囊收缩导致皮肤表面的小凸起。
造句:
- 冬天的寒风一吹过他的脸庞,他立刻感到一阵冷风吹来,身体不由自主地起了鸡皮疙瘩。
- 看到恐怖电影中的血肉横飞场面时,小明浑身上下都起了鸡皮疙瘩。
- 虽然天气不是很冷,但他在露天等候公共汽车时仍然起了鸡皮疙瘩。
- 在寒风中站了太久,他的手臂上开始起了一层细细的小疙瘩。
- 为了使剧情更加真实,演员在表演寒冷场景时身体会故意做出“起鸡皮疙瘩”的反应。
希望这些解释和造句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一概念。如果有其他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内容或不同语境下的表达,请随时告知!
分词解释
起
qǐ
1 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等:~床。~立。~居。~夜。2 离开原来的位置:~身。~运。~跑。3 开始:~始。~码(最低限度,最低的)。~步。~初。~讫。~源。4 拔出,取出:~锚。~获。5 领取(凭证):~护照。6 由下向上,由小往大里涨:~伏。~劲。~色。7 发生,产生,发动,提出:~风。~腻。~敬。~疑。~义。~诉。8 长出:~痱子。9 拟定:~草。10 建造,建立:~房子。白手~家。11 群,组,批:一~(一块儿)。12 量词,指件,宗:一~案件。13 自,从:~小儿就淘气。14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想~。掀~。兴(xīng )~。15 用在动词后,与“来”连用,表示动作开始:唱~来。16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或“得”连用,表示胜任;亦表示达到某一种标准:看不~。经得~检验。
粟
sù
1 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为圆形或椭圆小粒。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子。沧海一~。2 古代泛称谷类:重(zhòng )农贵~。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