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寒而栗的拼音、解释、组词
不寒而栗的简介:
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不寒而栗」之「栗」,典源作「栗」。「栗」通「栗」。虽不寒冷仍发抖。形容内心恐惧极至。语本《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义纵》。
2. 《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义纵》义纵自河内迁为南阳太守,闻宁成家居南阳,及纵至关,宁成侧行送迎,然纵气盛,弗为礼。至郡,遂案宁氏,尽破碎其家。成坐有罪,及孔、暴之属皆(奔)亡,南阳吏民重足一迹。而平氏朱彊、杜衍、杜周为纵牙爪之吏,任用,迁为廷史。军数出定襄1>,定襄吏民乱败,于是徙纵2>为定襄太守。纵至,掩3>定襄狱中重罪轻系4>二百余人,及宾客昆弟私入相视亦二百余人。纵一捕鞠5>,曰「为死罪解脱」6>。是日皆报杀7>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猾民8>佐吏为治。 〔注解〕 (1) 军数出定襄:指定襄历经几次兵祸。数,音ㄕㄨㄛˋ,屡次。 (2) 义纵:?∼西元前117,西汉河东人。汉武帝时,其姊治瘉后病,纵遂获官职。为官直法行治,严刑峻罚,不避贵戚。后因事犯武帝,被处死。 (3) 掩:拘捕。 (4) 重罪轻系:重罪轻判。 (5) 鞠:同「鞫」,审问。 (6) 「为死罪解脱」:汉制,为囚犯私解刑具者,与其同罪。义纵将探监者视为欲脱囚罪,故全判死罪。 (7) 报杀:论处死刑。 (8) 猾民:奸刁的人。
3. 「不寒而栗」原作「不寒而栗」。据《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义纵》载,义纵是西汉武帝时的一个官吏,他执法严厉,杀人无数,被司马迁列为「酷吏」。义纵的姊姊是个医生,她治好了太后的病,得到太后的宠幸,义纵也从此踏上仕途。因为义纵执法不讲情面,替朝廷铲除了不少地方势力,所以获得赏识,官运一帆风顺。义纵担任南阳太守时,都尉宁成掌握关税大权,所以为所欲为,没人敢得罪他。义纵知道宁成的恶行后,就决定从此人开始好好整治南阳。宁成也知道义纵的手段强硬,不想得罪他,于是在义纵上任之时,带领众人在路旁恭敬地迎接。义纵知道宁成只是想要拉拢自己,就对他不理不睬。上任之后,义纵著手收集宁成犯罪的证据,逮捕宁成,将他家的人全部杀掉,财产也充公,致使当地的两大富豪孔氏和暴氏,害怕自己的罪行也被义纵揭发,吓得搬离了南阳。后来义纵又升为定襄太守。该地治安不好,所以义纵一到定襄,先将牢中两百多名囚犯改判死刑,又将曾前往探监的亲友也抓起来,说这些人企图为犯人开脱,全部处死,一天之内就处死了四百多人。定襄的人民听到了这个消息后,即使天气并不冷,竟都害怕得发抖起来。后来「不寒而栗」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内心恐惧极至。
1. 形容非常恐惧害怕。【例】看到他那阴森恐怖的表情,令人不寒而栗。
1. 形容内心恐惧至极。汉.杨恽〈报孙会宗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聊斋志异.卷六.马介甫》:「大人面若冰霜,比到寝门,遂有不可问之处。岂果脂粉之气,不势而威?胡乃肮脏之身,不寒而栗?」也作「不寒而栗」。
《不寒而栗》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内心极其恐惧或紧张到身体不由自主地发抖的程度,即使环境并不寒冷。"不寒"的意思是没有受到寒冷的影响或侵袭,“而”字在这里是连词,连接前后两个意思的转折,“栗”表示因恐惧、害怕而颤抖。
详细解释
- 含义:指内心极其害怕到身体不由自主地发抖,即使环境并不冷。
- 出处: 该成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一》:“伏剑之士,引锥自刺不寒而栗。”后经演变,成为形容极度恐惧的常用语句。
- 使用情境:常用于描述人在遇到某些恐怖、惊吓的情景时的表现。
造句
- 在看完那部让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电影之后,他不禁不寒而栗。
- 听到鬼故事后,小明浑身一抖,仿佛不寒而栗。
- 当他发现自己的钱包不见了,心里不由得感到一阵不寒而栗。
- 他突然听到楼上传来奇怪的声音,吓得不寒而栗。
- 虽然天气并不寒冷,但想到即将发生的危险情况,他依然不寒而栗。
这些造句都生动地表现了“不寒而栗”这个词所蕴含的内心极度恐惧和身体随之发抖的状态。
分词解释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hán
1 冷,与“暑”相对:~冬。~色。~衣。~冽。~带。~战。~噤。~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喧。~来暑往。唇亡齿~。2 害怕:~心。3 穷困,有时用作谦辞:~门。~伧。~舍。~窗(喻艰苦的学习环境)。~酸。~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ér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从……到……):从上而下。lì
1 落叶乔木,果实为坚果,称“栗子”,味甜,可食:~色。火中取~。2 发抖,因害怕或寒冷肢体颤动:战~。3 坚实:“缜密以~”。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