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公的拼音、解释、组词

上公的简介:

shàng/shǎng gōng
1.周制,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八命,出封时,加一命,称为上公。 2.汉制,仅以太傅为上公。 3.晋制,太宰﹑太傅﹑太保皆为上公。 4.公爵的尊称,亦泛指高官显爵。 5.传说古有五行之官,封为上公,祀为贵神。其土正曰后土。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后因以"上公"指社神。 6.即太白星。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周制,三公八命,出封时,加一命称为「上公」。《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

2. 汉时太保太傅的尊称。《后汉书.卷一八.吴汉传.论曰》:「吴汉自建武世,常居上公之位。」

3. 公爵。亦泛指高官显爵。唐.李华〈寄赵七侍御〉诗:「属词慕孔门,入仕希上公。」

在古代汉语中,“上公”一词是指高级官员或代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人,通常指参与朝议的大臣或者出使国外的使者。这个词主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

详细解释

  • 地位与身份:上公多为国君亲信,拥有较大决策权。
  • 职务职能:他们可能负责外交事务、军事指挥、政务协调等多种职责。
  • 尊贵象征:在礼仪场合,上公常被视为尊贵的代表之一。

造句

  1. 在周朝时期,各国的使臣和高级官员都会被称为“上公”。
  2. 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多次派遣上公出访周边国家,以加强外交关系。
  3. 史书《左传》中描述了多位上公如何在朝堂上提出宝贵的建议。
  4. 为了迎接远方的使臣,国王特地安排了一场隆重的仪式,邀请了许多上公参与其中。
  5.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国家都设有专门负责接待外国使者的“上公”职位。

分词解释

shàng,shǎng

1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边。2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古。~卷。3 等级和质量高的:~等。~策。~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4 由低处到高处:~山。~车。~升。5 去,到:~街。6 向前进:冲~去。7 增加:~水。8 安装,连缀:~刺刀。~鞋(亦作“绱鞋”)。9 涂:~药。10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课。~班。11 拧紧发条:~弦。12 登载,记:~账。13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桌~。组织~。14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爬~来。锁~。选~代表。15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年纪。16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gōng

1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正。~心。大~无私。2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理。~式。~海。~制。3 国家,社会,大众:~共。~安(社会整体的治安)。~众。~民。~论(公众的评论)。4 让大家知道:~开。~报。~然。5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子。~主。6 敬辞,尊称男子:海~。包~。诸~(各位)。7 雄性的:~母。~畜。8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外~(外祖父)。9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