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红面赤的拼音、解释、组词

面红面赤的简介:

miàn hóng miàn chì
指双方因争执而变脸。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面红耳赤」。见「面红耳赤」条。

2. 此处所列为「面红耳赤」之典源,提供参考。 《朱子语类.卷二九.论语.公冶长下》黄先之问「子文」「文子」二节。曰:「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面赤;子文1>却三仕三已2>,略无喜愠3>。有些小所长,便不肯轻以告人,而子文乃尽以旧政告之新尹。此岂是容易底事!其地位亦甚高矣。今人有一毫系累,便脱洒不得,而文子有马十乘,乃弃之如敝屣然。此亦岂是易事!常人岂能做得?后人因孔子不许他以仁,便以二子之事为未足道,此却不可。须当思二子所为如此高绝,而圣人不许之以仁者,因如何未足以尽仁。就此处子细看,便见得二子不可易及,而仁之体段实是如何,切不可容易看也。」 〔注解〕 (1) 子文:斗谷於菟(ㄨ ㄊㄨˊ),斗为其姓,谷於菟为其名,字子文,春秋时楚国公族,生卒年不详。楚成王时为令尹,凡二十八年,勤于国政,虽三仕三已,喜怒不形于色,孔子谓之忠。 (2) 三仕三已:三次任职为官,又三次被免职罢官。 (3) 愠:音ㄩㄣˋ,怨恨。

3. 此处所列为「面红耳赤」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子文为春秋楚国人,在楚成王时任令尹,相当于宰相的地位。在任期间,勤于国政,秉公执法,从不以权谋私,以私害公。二十八年间,曾经三次被免职,又三次复职,但他无论是免职或复位,都不会表现出喜悦或怨恨的样子,而且每一次办理移交,一定清清楚楚、巨细靡遗地交代所有事宜,孔子因而称赞他是个忠于职守的人。宋代朱熹论及此事,感慨地说道:「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面赤。」就是说现在的人为了一些蝇头小利,就可以争得满脸通红,与子文不愠不火的修养比起来,就显得差多了。这里朱子以「头红面赤」形容人们为争夺事物,又急又怒,满脸通红的样子,后来「面红耳赤」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人因紧张、焦急、害羞等而满脸发红的样子。

1. 因羞惭而脸红。元.王伯成《贬夜郎》第三折:「则他行怕行羞,和我也面红面赤。」

2. 争吵。《水浒传》第八回:「虽不曾生半个男女,未曾面红面赤,半点相争。」

词语详解

面红面赤(miàn hóng miàn chì)

  • 释义:形容因羞愧、激动或急切而脸色变得通红。通常用来描述人在紧张、尴尬或者情绪激动的情况下,面部因为血液循环加快而导致的颜色变化。
  • 用法: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中,表达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反应。

造句

  1. 小明犯了错,老师严厉地批评他,小明的脸上顿时面红面赤,低下了头。
  2. 在台上演讲时突然忘词,她感到面红面赤,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3. 王阿姨为了给儿子争气,虽然内心很紧张,但还是努力保持着平静,最终在众人面前面红面赤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4. 他因为过于激动,在台上发言的时候面红面赤,以至于讲话都结巴了。
  5. 老板当众表扬了小李的工作表现,使他在全公司面前显得面红面赤。

这些造句展示了“面红面赤”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方式和情感色彩。

分词解释

miàn

1 头的前部,脸:脸~。颜~。~目。~~相觑。2 用脸对着,向着:~对。~壁(①面对着墙;②佛教指面对墙壁静坐修行)。3 事物的外表:地~。~友(表面的、非真心相交的朋友)。~额(票面的数额)。4 方位,部分:前~。反~。片~。全~。多~手。5 量词,多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鼓。6 会见,直接接头的:当~。~议。~晤。耳提~命(“耳提”,提着耳朵叮嘱;“面命”,当面指教,形容教诲殷切)。7 几何学上指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有长有宽没有厚的形:平~。曲(qū)~。8 粮食磨成的粉:小米~。玉米~。特指小麦磨成的粉:一袋~。9 粉末:药~儿。10 由面粉和水做成的条状食物:~条。11 食物含纤维少而柔软:这种瓜很~。

hóng,gōng

1 像鲜血的颜色:~色。~叶。~灯。~尘。~包。~烧。~润。~艳艳。~口白牙。~绳系足(旧指男女前生注定的姻缘)。2 象征顺利或受人宠信:~人。~运。~角(jué)儿(受观众欢迎的演员)。走~。3 喜庆:~媒(媒人)。~蛋。~白喜事(结婚和喜丧合称)。4 象征革命:~军。~色根据地,~色政权。5 指营业的纯利润:~利。分~。6 特指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研究:~学。

chì

1 红色,比朱色稍暗的颜色:~血。~字。2 真诚,忠诚:~诚(极其真诚)。~忱。~子(纯洁无暇的初生婴儿,古代亦指百姓)。~胆忠心。3 空无所有:~手空拳。~地千里。4 裸露:~脚(光脚)。